论语中阐述当别人不了解 论语中阐述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2023-02-04

本文目录一览:

《论语》中孔子认为,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那两句话 孔子的那两句名言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就是说,不怕人家不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人家.

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指出正确的处理方式是什么?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

译文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段话是孔子传授给我们的为人处世之道。

君子修己的目的是要治人。要想成功地治人,就得让自己的形象被他人认可和接受,只有这样才能直接或间接地支配或影响他人的行为。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了解和理解他人总是比了解和理解自己要困难得多。《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正因为知人不易,人们不被理解或者被误解的情况就很普遍,所以士人往往有怀才不遇的不满情绪。但是推己及人,君子更应该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当希望他人理解自己的时候,首先应该做到自己能正确地了解和理解他人,争取不误解他人,从而做到对他人有足够的理解和尊重。能够充分的尊重他人,也是获得他人尊重和理解的一个条件。因此当他人不理解或误解自己时,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抱怨他人,并且应该积极主动地理解他人,多为他人利益着想,这才是君子应有的气度。(从“这段话”到“气度”均摘自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曹金洪主编的《论语》)

当然,说是这么说,要真正做到却是不容易。所以圣人不仅在《学而》打头的一章里告诉我们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且又在这末尾的一章里再次语重心长地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全篇恰好首尾呼应。

论语十二章中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孔子的一句话叫什么?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原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赏析

“知”作“知道”讲的时候,首先可以与知人善任的“知”相同,可以解释为“了解”。是说咱的才华、能力不被了解,不被赏识,得不到提拔重用,咱也不必郁闷,也不必生气上火,该怎么干还怎么干,心平气和,一如既往。这样的表现是合乎君子的修养的。

借用《论语》中孔子说过一句话说说:当别人不了解你,甚至误解你的事或,怎样做才是君子所为呢?

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出处

:《论语·学而篇》

解说

 “知”作“知道”讲的时候,首先可以与知人善任的“知”相同,可以解释为“了解”。是说咱的才华、能力不被了解,不被赏识,得不到提拔重用,咱也不必郁闷,也不必生气上火,该怎么干还怎么干,心平气和,一如既往。这样的表现是合乎君子的修养的。孔子告诫我们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别人不了自己,不怕;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误会了别人。

“知”还可以解释为“理解”。自己做了好事,有了正确的主张,明明是对他人对社会有益,可是大家都不理解、不赞成、不支持、不褒扬,有时还会招致些误会、曲解甚至诽谤、攻击。在这种情况下,咱不生气,不抱怨,不恼怒,不颓废,不放弃,继续行善积德,探求真理,丝毫不在意自身的毁誉。这样的修养、德行,当然符合君子的品行。

以上两层含义,是说的别人怎么看自己,我如何对待。当自己不被别人了解的时候,问题可能出在沟通不够。要主动多沟通、多交流,当然还要注意方法恰当。不被理解的时候,或许需要做些解释、疏通的工作,有时则需要耐心的等待,时间会证明一切。

下面一层,是说自己怎么看别人、怎么对待别人。如果把“知”解释为“智慧”,“人不知”就是跟自己相处的人不聪明、不明智,脑瓜不灵活,怎么办?跟这种人相处,也不生气,给他以足够的尊重和宽容。

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用论语里的话怎么说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 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

译文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注释

患:忧虑,担心。

人:指别人。

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不了解自己,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之:助词,无意。

不能:没有能力(才能)

也:一样,相等

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于是我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所谓“人不知而不愠”,不值得忧虑,更不用怨天尤人。

相反。“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不了解别人,则不知道别人的是非邪正,不能亲近好人,远离坏人,这是值得忧虑的。

当然,说是这么说,要真正做到却是不容易。所以圣人不仅在《学而》打头的一章里告诉我们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且又在这末尾的一章里再次语重心长地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全篇恰好首尾呼应。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了解他人的句子我没啥印象,非要找一句的话,【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出处《论语·里仁》】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做这件事的前提是自己要充分了解对方,才能判断他到底是贤还是不贤。我觉得有句话更贴切。《孙子·谋攻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都有危险。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了解他人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