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子的论语 论语中狂狷是什么意思

2023-02-03

本文目录一览:

请 写出 论语中“狂而不直” “侗而不愿” 和“悾悾而不信”分别代表的历史人物

“狂而不直。”“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狂,即狂放,狂妄,狂傲,骄与狂常常并用,骄狂。人若只有“狂”这一个缺点,终有可爱之处。如李白之狂诞,苏轼之狂放,关羽之狂傲,李白以诗才而狂,苏轼以文才而狂,关羽以武略而狂,虽无“博施于民而济众”的济世之才,斯人终有可狂之处,终其一生,其狂亦令人敬仰钦佩。然而狂而不直,骄傲而又吝啬者,终是狂者之大忌。狂傲而又有诡谲,表面狂放,骨子里却鸡鸣狗盗,诡诈偏狭,固陋枉曲,嘤嘤嗡嗡,斤斤计较蝇头小利之辈,实在是一类不足称道的人。

“侗而不愿”,幼稚、纯真、纯朴、天真均有可爱之处,加上一句“不老实”,这纯朴天真幼稚则起了变化,表面单纯,骨子里却狡诈,可爱则变得可恶。

“悾悾而不信”,表面诚恳老实,骨子里却不知道恪守信誉。以上三类人,均是表里不一,内外相违,当面一套,背后又是一套,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孔子采取的是不屑之教。这三类人在现实生活中俯拾即是。

《论语 子路》的原文

子路第十三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子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子夏为苣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胫胫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屑之人,何足算也。”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之;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缌缌、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缌缌,兄弟怡怡。”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戒戎矣。”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论语赏析,子曰,狂而不直,侗而已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倥倥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这段话出自《论语.泰伯》。

狂妄却不直率,无知却不老实,无能又不讲信用,这种人现实生活中也是经常见到的。孔圣人都对这些人没办法,更何况咱们这些凡夫俗子呢!

如何理解“宁为狂狷,毋为乡愿”?

宁为狂狷,毋为乡愿”可以理解为:宁做一个豪放,但是有一定规矩的人,也不做看起来忠厚,实则伪善的人。

宁为狂狷,勿为乡愿,宁愿做一个狂傲自负不随声附和的人,也千万别做一个俗世同流合污,没有原则,没有操守的人。宁做一个豪放但是有一定规矩的人,也不做看起来忠厚,实则伪善的人。

“狂狷”一词,我们现代的口语很少使用,但在古代它却是和文人们的思想生活紧密相关的。

《论语·子路》“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白居易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可说是对狂狷行为的形象描述。

“狂”的现代含义更多是一种贬义。但“狂”在古代则是指不拘一格,气势猛烈,蔑俗轻规。

古代有作为的文人大多是狂士;屈原是狂士,“世人皆醉唯我醒”;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近现代不少文人也很狂,如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狂得撼天地泣鬼神;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骨子里有种大狂,狂若同智者相联,是种可贵的精神力量。没有狂,就没有突破常规的勇气。

“狷”的古语用法多是“狷介”,指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陶渊明、郑板桥等“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狷得刚正。“狷”才能谦守志道,因此可以说“狷介”就是一种“学骨”。

中国古人“狂”而进取,进取之途被堵塞,就要学会“狷”而自守。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狂狷是中庸之道的进守辩证。

“狷者”,其特点是“有所不为”,谨小慎微,迂远拘泥;“乡愿”,其特点是八面玲珑,四方讨好,圆滑世故,左右逢源。

孔子生活的年代,正是礼崩乐坏的时代,后世评价,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论语·子路》里有句话,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中行,就是行中道,不左不右。但中行绝不是无个性无原则地跟风。狂者,意思是进取的人,狷者,清高的人。

孔子的意思是说,如果不能和行中道的人相处,不如和积极进取的人,或者清高的人相处,积极进取的人敢作敢为,有所作为,清高的人有底线,有所不为。

孔子到底不想和什么样的人相处呢?宋朱熹说,谓谨愿之人也,故乡里所谓愿人,谓之乡原。这个就是乡愿的由来。

所谓乡愿,意思是指取悦众人,危害是啥?就是孟子所说,同流合污。德之贼。

孟子说,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故曰,德之贼也。

这则论语,很好地解释了,我宁愿和狷介的人一起做事,因为做事有底线。而取悦众人的人,如果没有原则,没有底线,只有利益,挺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