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精读 论语精读孟琢超星尔雅期末答案

2023-02-04

本文目录一览:

君子好学 终身不辍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本章描述了孔子一生知、修、行的历程和关注点,特别要注意“天命”与人事的关系。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本章讲学习应有的态度和目标,请思考:为什么有些朋友学习国学数年,心态、情绪、胸襟、品行乃至气质几乎没有改变。

论语精读第12章

2.12    子曰:“君子不器。”

本章讲君子的理想,想一想,我们是否应该以及如何做一个“有用的人”。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本章讲学习的方法,学固然不能不思,废学却是人生大忌。

2.1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本章讲学习贵在拣选,否则南辕北辙,不仅空耗生命,甚至危及性命。问题是究竟应该学什么呢?

2.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本章讲“知之之道”贵在“诚”——不自欺。

【景云轩夜读】:每日论语精读(二)

1·1——(二)

他山玉语

朋,同类也。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者众,故可乐。”又曰:“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四书章句集注》(朱熹)

朋,志同道合者。学儒必须寻师访友,学有所得,又有志同道合者自远方来请教,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故云乐。——《论语讲要》(李炳南)

有朋:古本有作“友朋”的。旧注说:“同门曰朋,同志为友。”宋翔凤《朴学斋札记》说,这里的“朋”字即指“弟子”,就是《史记·孔子世家》的“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译文用“志同道合之人”即本此义。——《论语译注》(杨伯峻)

有众多志同道合者的人远道而来,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方来:方,并,“方来”犹言并来,即不只一人来。译文一“众多”一词意译之。《论语全译》阎韬、马智强

景云轩夜思 :

1、上述第四条的以“方”解为并来,有些牵强。

2、孔子是谦逊之人,《论语》中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等,是以,所来的朋,在孔子的语境里,当不仅指弟子,而应该是同道者。也可以认为,孔子认为在圣贤之道的学习上,自己和弟子以及愿意为学求道的人,都是同朋。

3、此一句,和上一句是递进关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指为学求道、明道、时时践行道的欢愉,这一句是,漫漫修远求道为学中途,有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不顾山高水远,千里而来,促膝秉烛,相契莫逆,会心不远,当是怎样的快乐啊!

4、揣想两千年前,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济济一堂,分工协作整理,相互校正后,先呈出的,是相对独立的一则则孔子语录,弟子们的心绪,恭敬、端严,为全书的首篇首章首句研讨许久,最后定夺的首篇,会是全书的最重要章节。

5、上述推想,正合朱子认为作为书的首篇,所记多务本之意,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首句,亦同理,纲举目张,提纲挈领,雪庐老人(李炳南居士)认为“学而时习之”,学且无时不习,《论语》二十篇,皆当如是学,并举例——如学夫子温良恭俭让,而好奢如故,与人争夺如故,学习如何哉?又如学恕道,则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须如子贡终身行之。

6、作为首章的第二句,境界比之前一句,又进一层,首句是内心的愉悦,第二句,似乎有画面,有谈笑风生的朗笑,这乐,是更深一层的喜悦。

7、我的译文都会将“子曰”译为“夫子教诲”,内心本有古意,且读《论语》总感觉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犹在眼前,谆谆教诲,蔼然可敬。

夜思后,试译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良师益友汇聚一堂),不也是由衷的喜悦之事吗?(曲水修竹译)

论语精读属于文史类吗?

论语精读应该是属于文学类的吧,因为这是偏重于文学性质的。

【景云轩夜读】:每日论语精读(三)

1·1——(三)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他山玉语 :

1、愠,含怒意。君子,成德之名。尹氏曰:“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程子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愚谓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耳。程子曰:“乐由说而后得,非乐不足以语君子。”——《四书章句集注》(朱熹)

2、学在自己,用由天命,学成而人不知,不得其用,天命也,君子何愠之有,故曰不愠。——《论语讲要》(李炳南)

3、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论语译注》(杨伯峻)

4、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恼恨,不也是个有修养的君子吗?君子:原义是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统治阶层的人,引申为有道德的人。这里用的是引申义。——《论语全译》阎韬、马智强

景云轩夜思

1、不愠,是人喜怒哀乐中不悦时的情绪状态,在凡人,也属正常。不被人了解,怀才不遇,甚而被人轻视、诋毁等,皆有可能引发人内心的不悦,常人不悦,但君子性情超然,坦荡,豁朗,他对自我的价值判断允当,不因他人的目光或评价扭曲,是以,此种境遇“人不知而不愠”的,当堪称君子了。

2、尹氏说:“为学、秉持志向都在自己,他人了解与否,是他人的事,自己又有什么可气恼的呢?”此君子心境一,和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淡然相对,不被荣辱得失侵扰内心宁静。

3、程子说:“尽管有所声名是快乐事,默默无闻也毫不介怀,这就是君子了。”君子行事,名利是附加值而不是目标。政法大学教授罗翔老师网络爆红被名誉包围时,有着极清醒的认知:“我一直觉得,自己所得的一切皆非所配。很多的荣光不过是草船借箭,众人将我不该有的荣誉投射于我。”

4、朱子说:因被人所知晓而快乐,就如顺水行舟一般容易,“人不知而不愠”,就像逆水行舟一般困难,所以只有那些德行已修成之人才能做得到。然而德行之所以能修成,恰是缘于为学之路行的纯正,修习践行之熟练,内在有深度的喜悦,并坚持不懈啊!情绪与知见高情商,是人生的双轨,随情绪游走,是顺水行舟,“人不知而不愠”,是逆流而行,以心转境,是修德到一定境界才可自如抵达。

5、程子说:“先有内在喜悦,然后才能有外在快乐,不快乐不足于成为君子。“阳明先生心学主旨“心即是理”,快乐是发端于心的,对于人不知,君子毫不介意,依然故我寻道修德,乐而忘忧,这样的快乐,才是君子,这样的君子心性,不会被“人不知”而搅扰。

6、《易经》有云,“潜龙勿用”,但凡人才,自我积淀为主,用则须待天时地利人和,怀才有遇,自逢其时,怀才不遇,亦顺天应命,不怀怨尤,退一步海阔天空。

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的首句,在我思来,是孔子引导弟子问学修德求道的主旨,第一句,是如何学,学而时习,二句是视野须辽阔同朋往来交流,三句是,若学有所成而未被人识,亦乐天陶然。这三个层面,一方法,一方向,一心态。

8、再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的课堂,被夫子学说吸引的求学者,听到了讲学前阐明的这三个基础层面——像不像现在的小学生开学时老师的叮咛:“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勤学苦练,再多和同学交流,多向老师请教,考不好也不气馁,再接再厉。”只不过,孔子的功课,是教弟子成“君子”、成“贤者”、成“圣人”。孔门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尤其后世尊曾子为宗圣,颜子为复圣、子思子为述圣、孟子为亚圣,并称“孔门四圣”。

夜思后,试译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如果为学向道的心志不被他人了解,仍能毫不介怀,不就是达到君子的品德吗?(曲水修竹译)

论语今读和论语精读区别?

论语精读

论语精读

内容简介

目录

《论语》是一部被公认为最接近于先秦诸子作品原貌的散文集。两千多年来几乎没有一个人敢动过它。它的体例很乱,从内容上看不是孔子的一个门生所记录,也不是一次编辑成册的。它除记录孔子与弟子的谈话外,还记载了部分门生的讲学内容。大概在孔子去世前后,他的弟子们已经开始讲学了。(“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内容简介

《论语》是一部被公认为最接近于先秦诸子作品原貌的散文集。两千多年来几乎没有一个人敢动过它。它的体例很乱,从内容上看不是孔子的一个门生所记录,也不是一次编辑成册的。它除记录孔子与弟子的谈话外,还记载了部分门生的讲学内容。大概在孔子去世前后,他的弟子们已经开始讲学了。(“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论语●先进》)弟子们自己记诵孔子的话,讲课有所引用和发挥。所以弟子和再传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便成了《论语》的内容。据《论语》子张篇记载,子游曾经常批评子夏的学生只会做些扫地应答之类的琐事,放着学术宗旨不学。子夏听说后立即反驳,说于游在胡说。子夏接着说,谁能规定孔子的学说一定该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呢?这个不是像草木那样容易分别的。不通过细节。你怎么能掌握君子之道呢?由此可见,弟子们在传播孔子思想时是有分歧的。一般认为《论语》一书只是曾子、有若等少数几个弟子的记载流传下来的。战国期间一定有多本记载孔子言行的书在各国儒生们手中流传。它是儒生们的读本。也许先有一种本子,经动乱后又增加了劫后发现的废篇:也许一开始就并存着几种本子,有人把劫后余生的东西归在一起。反正经过战国末期动荡、焚书坑儒、楚汉相争,最终只留下鲁国和齐目的两种本子。总之,《论语》成书的确切时间和具体情况。以及成书后的增删过程等现在都不清楚。但是从《孟子》等战国儒生们引用孔子的话,以及《史记 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等记述孔子的言行与《论语》中的原话对照来看,可以肯定,从战国末期到现在,《论语》的面貌基本没有变化。

本书内容按《论语》原二十篇秩序排列。每一章句分“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绝大多数章句有“理解”。

论语精读属于思维类吗?

《论语精读》我认为是属于四位类的,因为通过精读,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论语中每一句话的哲理。能够使自己的思维更深邃,更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