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登月散文 关于登月的文章

2023-02-04

本文目录一览:

望月思乡主题的名家散文小说类文章,作者是现当代的。

望 月 怀 远

东 鸿

岁岁中秋,今又中秋!当我坐在那张竹子椅子上,与家人张望着那夜空的时候,我又想起了今天收到的那盒来自远方的月饼来了。那是我在刚刚进初中的时候,一个当时的小妹同学从广东韶关寄来的。

当我打开那个精致的铁盒的时候,那月饼上的一排用洁白奶油做成的字就耀然进我的眼睛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当我看见这排字的时候,心里一股热流就涌上了脑际。我此时一下乐了起来。我自言自语地说:“哎呀!这个小妹今天终于又想起了我啊!”她居然还这样有心计。竟把他们现在所在的韶关的大诗人张九龄的那首《望月怀远》诗的前两句给我送来了!

我此时一下子就念出了那首有名的诗句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是啊!我知道她是在向我提醒啊!提醒我们的青梅竹马的岁月。

我们是在初中的时候相互认识的。那时,她们的家,就在我们家的旁边。在那个四合院里,我们真是关门不见,开门见啊!所以,经常是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久而久之,便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了。记得也是在一个中秋节的时候,她家里来了一个国外的亲戚小伙子。这个小伙子带来的却是一盒国外生产的月饼。那月饼上边竟也是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当时,对于这样的诗句根本就不懂。她却对于那个月饼更加感兴趣。她当时就悄悄地为我送来了话:“哥,我们今天晚上在一起赏月吧!”

我当时对于她家里突然来个小伙子,心里不知道是怎么的,就有些别扭起来。我望着她那天真的表情,对她小声地说:“我哪里敢与您这个小姐在一起赏月啊!”

我怒知道,我这个不经意的话,竟让她嘟起了小嘴。她不高兴地对我说:“那是我的内亲啊!您在想什么啊?”

我此时那张脸不知道为什么,竟一下红到了耳朵根子。我立即对她说:“对不起!您刚才声明啊?”

那小妹此时嘟着小嘴说:“本来就是这样的嘛!”

自从初中毕业以后,她就跟随着她的父母到了广东去了。一直到现在都十多年了,也没有她的一点消息。可是,没有想到在今天竟收到了这个已经为人妻的小妹从那么远的地方寄来的月饼!我此时望着那一排字的月饼,不禁又想起了当年那个外国月饼的事情。又想起了那月饼上面的相同的那一排字来。又想起了我们两家人在一起赏月的情景。

记得,在那个晚上,我们两家围坐在一张小圆桌边上。那桌子上面摆着那盒洋月饼。在月光下,那几个字格外地清楚。我妈妈当时又向大家讲起了那个有关“开天门”,现“月华”的故事来。小妹那双水灵的双眼望着那一片浩瀚的天空。她此时多么希望看见“开天门”,现“月华”啊!可是,我们那晚上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了那一轮明月,在那薄雾中穿行的月亮。

她在临走的时候,惋惜地对我说:“看来,我们的运气都不好啊!没有看见开天门,更没有看见月华!”

自从那以后,我们就没有机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了。可是,当我又看见那盒月饼,又看见那一排字的时候,我不仅想起了苏东坡那句有名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稣和诒。”更想到了我们之间的同窗娇气的时光。这不正是那首诗里所说的:“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吗?

赵丽宏:漫谈中国古代关于月亮的诗篇作者:赵丽宏 时间:2008-12-6 20:07:5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67

在人类的文学宝库中,中国的古典文学是其中的瑰宝,而中国的古诗,中国的唐诗宋词,是这瑰宝中的钻石。我们今天来欣赏古人吟月的诗篇,这些诗篇,只是中国古诗中的沧海一粟。

中国古诗中写到月亮的,不计其数。古代的诗人为什么喜欢吟月?我想,是因为月亮的美丽和神奇。在人类肉眼能观察到的宇宙天象中,月亮是最美妙的,月亮挂在夜空中,阴晴圆缺,亘古如一,神秘而亲近。古人不明白月亮出没变化的科学道理,便编出很多神奇的故事,生发出很多诗意的联想。月亮出现在中国人的诗中,绝不是单纯写景,有人望月思乡,有人咏月抒情,有人借月讽喻,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情,不同的际遇,诗人笔下的月光便有不同的涵义。在《诗经》中,便已出现写月亮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数千年来,一代又一代诗人用绮丽的想象和斑斓的文笔,把月亮描绘得千姿百态,展示了中国人的浪漫和想象力。

自然的月亮

中秋之夜,一轮满月静静普照着天下人,哪怕是在喧嚣战乱的时代,也能给人带来几分宁馨。

写景的咏月诗篇非常多,我只能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大家共赏。唐代诗人王维,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描绘美妙自然山水诗,其中有很多吟咏月光的名句,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这些诗,尽管只有一两句写到月亮,但我们诵读,却能感觉到通篇皆是皎洁明朗的月光。譬如他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安宁美妙的心境,拥有了这样的心境,才可能发现大自然的宁静优美。其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唐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妙句之一,已经成为中国人描绘宁静自然之美的名句。想象一下,银色的月光从松树的枝叶间静静流射下来,照亮了在石滩上流动的泉水,清澈的泉水反射着月光,在天地蜿蜒流动,发出晶莹的喧哗。这是何等优美宁静的景象。

唐代诗人孟浩然,也有一些写月夜景色的诗句,写得清静阔大,如同一幅幅意境幽远的画,让人读而难忘,譬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刘禹锡的《望洞庭》,我以为是写月色的诗篇中很出色的一首,诗人在一个明月之夜站在洞庭湖畔遥望,把眼帘中的月下美景写成了一首七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是一个无风的月夜,月光静静抚照着洞庭湖,湖面波平如镜,如同一个巨大的银盘。最富有想象力的是最后一句:“白银盘里一青螺”,湖中的小山,就像白色银盘中的一只小小的青色田螺。我们读这首诗,眼前很形象地出现了月光下宁静的湖和山。

中秋之夜,一轮满月静静普照着天下人,哪怕是在喧嚣战乱的时代,也能给人带来几分宁馨。杜甫曾在颠沛流离中过中秋,他在旅途中写了《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杜甫这首诗,写在旅途中,动乱的年代,远离故乡,心情不会愉快。但是,当他看到出现在晴朗夜空中的一轮明月,还是会诗兴大发。在诗中,他没有张扬羁旅思乡之苦,而是细腻地描绘月光之美。一轮满月,如明镜飞入夜空。月亮高悬在天,无法攀登,但皎洁的月光是可以亲近的。这首诗的后面四句,写得浪漫而富有想象力。月亮照在河流中,河流变成了一条银色之路,路面上似乎铺满了洁白的雪和霜;月亮照在树林中,月光如白色羽毛,在树梢上飘飞。在这样的明朗之夜遥望月宫,清晰得能数得清玉兔身上的毫毛。“瞻白兔”,“数秋毫”,在杜甫的诗中是难得的浪漫,这样美好的月光,安抚沉静了羁旅游子的心。

唐代诗人李朴的七律《中秋》,也是写月夜美景的佳作。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李朴的《中秋》,把中秋之夜的月色写得有声有色,犹如阔大壮观的画卷。我们可以欣赏这首诗的前面四句。浩瀚广阔的夜空中,月亮像一面宝镜般升起来。万籁无声,似乎连天上的仙乐也因为惊叹美妙的月色而停止了演奏。此时,整个宇宙的主角就是夜空中那一轮皎洁的满月,把无边的天地照耀得一片通明。

其实纯粹写景的咏月诗非常少,所有涉及月色的诗篇,都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我们说“自然的月亮”,只是选取那些描绘了美妙月色的佳句,如果深入分析,都可以发现隐含在月色中的情感和寄托。

人文的月迹

明月在空中照耀着人间,这是一种永恒,人的生命一代代衰老更替,但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在相距千百年的不同时刻抬头望夜空,看到的却是同样的一轮明月。

在古人的诗中,月亮是一个涵义极其丰富的意象,它代表着缤纷多彩的历史,代表着古往今来的岁月,代表着人类心中奇妙的幻想。李白写过一首题为《把酒问月》的诗,是这类诗中出类拔萃的代表作: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的这首诗,使人想起屈原的《天问》,古人对大自然中那些难以解释的神秘现象,有过很多想象。“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全诗以问句开场,问茫茫苍穹,月亮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结下来两句,继续着诗人的疑问:“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人无法攀登明月,然而月亮却仿佛永远跟随着人的脚步和目光。后面四句,描绘皓月东升时的美妙景象,“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月亮升起时,如一面皎洁明亮的镜子飞到红色的宫阙楼顶,等云霞散尽,满世界都流动着月亮的清辉。这里的“绿烟”,是云霞的代称。接着又是诗人的对天诘问:“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夜幕降临时,月亮从海中升起,早晨,又隐没在云霞中,它到底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是千古疑问,没有答案,但常问常新,激发人类的想象。下面的四句,是诗人对月宫景象的遐想和询问:“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在中国的神话中,月亮上住着玉兔和嫦娥,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国人都熟悉,李商隐写过《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白诗中对嫦娥和玉兔的想象,和李商隐的想象是差不多的,月宫美妙,但那里的生活一定是寂寞孤独的,所以李白发问,孤独的嫦娥,有谁与之为邻?其实这是明知故问,嫦娥的孤独,在寂寞的月宫中永无解脱的可能。后面的几句,是李白的名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在空中照耀着人间,这是一种永恒,人的生命一代代衰老更替,但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在相距千百年的不同时刻抬头望夜空,看到的却是同样的一轮明月。这是李白对时空、对生命、对历史的奇思妙想。读着这些诗句,抬头仰望夜空中的明月,现代人也会想,李白当年看见的,也该是这样一轮明月吧。

李白还有一首题为《古朗月行》的五言诗,写于他在京师失意时,是以月寄情泄愤,诗中的隐喻,现代人读不出来。这首诗的前面那几句,非常形象地描绘对月亮的想象,也写了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双疑瑶台境,飞在青云端。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这首诗,和《把酒问月》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用一个个提问,把读者引入神奇的境界。

飞天登月,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梦想,去年,“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升空绕月飞行,实现了中国人的千年梦想。在中国的古代,不少诗人曾经梦想自己变成飞鸟,梦想能腾云驾雾,乘风飞入太空。飞上天后干什么?当然要看看天堂的景象,要看看月亮上的风光。而这样的风景,全凭诗人的想象。李贺有一首著名的诗,题目就是《梦天》,诗中写的就是天上的奇景: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压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陌香。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李贺是中唐的诗坛奇才,被称为“诗鬼”,他一生抑郁不得志,只活了二十七岁。但他的诗歌却是唐诗中一座巍峨峻拔的奇峰。他诗中的悲凉情调,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生不逢时,人间无望,便幻想飞上天去寻求,天上其实更寂寥虚幻。就如李商隐所咏:“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也如苏东坡所叹:“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然而李贺因为敢大胆梦想,才写出不朽的诗篇。李贺的《梦天》,从头至尾充满了诡异和怪诞,天宫的景象,在他的诗中并非美妙完美,所有的描绘,都给人凄冷悲凉的感觉。“老兔寒蟾”在灰暗的天色中哭泣,惨白的光芒斜照着半壁月宫。“玉轮压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陌香”两句,是写天宫的绮丽,玉轮碾过之处,荧光闪烁,每一滴露珠上都映射湿润的月光,仙人们迎面而过,能听到他们身上的玉佩丁当作响,能闻到风中的玉桂清香。对天堂的描绘,也就到此为止。后面四句,是诗人对时空的怀想和感慨。人间的千年万载,在天上只是走马的瞬间,而在空中俯瞰人世,那广袤大地不过是几缕尘烟,浩瀚大海只是天仙的杯中之水,生命是何等渺小。我以为,这首诗中,最后那几句,才是真正的绝唱。在地上,在人群中,很难产生如此缥缈阔大的奇想,只有思绪飞升到高天云霄,感觉自己已成天宫的一员,在九霄云外遥望人间,才可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李贺没有飞天升空的经验,但他凭诗人的大胆想象,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今天宇航员的视野。这也是诗歌的魅力。

情感的月光

“月亮悬挂在中国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孤寂的观众,一切都在她的注视下,她所观察到的一切隐秘、激情、悲伤和欢乐,都被转化成美妙的比喻和文字,她无声地连接起远隔千山万水的思念。”

动人的吟月诗,当然不是纯粹写景,而是借月色寄托内心的情感。这种情感,很复杂,人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可能蕴涵其中。在古人诗中,明月是故乡,是亲人,是爱情,是友谊,明月是岁月,是历史,是无所不至的时空,明月是绮丽梦想,是美好愿望,是心灵的无限延伸。有一个外国评论家,在读了中国古人那些咏月诗之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月亮悬挂在中国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孤寂的观众,一切都在她的注视下,她所观察到的一切隐秘、激情、悲伤和欢乐,都被转化成美妙的比喻和文字,她无声地连接起远隔千山万水的思念。”这样的评论,也在我的心里引起了共鸣。

在明月之夜,远离故乡的游子会被皎洁的月光撩动思乡情怀。李白的《静夜思》,是中国人最喜欢最熟悉的思乡之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流传了一千多年,连三岁的孩童也会吟诵。游子思乡的文字,没有什么作品比这二十个字影响更大了。其实,此类好诗句,在唐诗中俯拾皆是,譬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都是能引动无限遐想的动人佳句。

说到这一类吟诵月亮的诗歌,不得不再谈谈李白。李白的吟月诗中,还有一首影响特别大,那就是《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是一首感情深沉浪漫,意象奇特,极富有想象力的天才之作,可以说是千古绝唱。作品以常人想不到的念头开场,可以说是奇峰突起,把人带入一个奇妙的情感世界。在花间月下,摆酒自酌,应该是宜人的环境,然而李白却不满足,为什么,因为孤独,身边没有一个至亲好友。于是李白忽发奇想,“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举杯向天,邀请明月,月亮、我和我的影子,成了三人,这是前无古人的奇思妙想,是李白的创造。全诗率性纯真,虽然浪漫奇特,却毫无做作。对此,编《唐诗别裁》的沈德潜这样评价:“脱口而出,纯乎天籁。此种诗,人不易学。”在李白写《月下独酌》之后,曾有很多后人也在诗中邀月,但想要超过李白,似乎没有可能了。

前年秋天,在台北和一批台湾作家共度中秋之夜。从高楼餐厅的窗户可以俯瞰台北夜景,电光曳动,灯火璀璨。但是,大家的目光只是注视着天上的那一轮满月。月华如水,满世界流动着宁静和安详,中秋的明月,照耀着全世界的中国人,无论身在何方,此时,心魂都会在月光中飘飞回故乡,和亲人团圆。坐在我身边的是一位台湾女诗人,我问她,此刻,如果要你选一首诗表达心情,你选什么诗。她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她的话,引起我的共鸣,也被在座的所有人赞同。

古人诗中吟咏中秋的篇章,不计其数。流传最广的,也许应属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苏东坡在中秋之夜把酒问月,怀念他的弟弟苏辙(字子由),也是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把酒问月,是受了李白的影响,但苏东坡这首词完全从李白的《把酒问月》脱化出来,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意境。这首词仿佛是诗人和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情趣,又有理趣,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诗中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感动并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此词的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已成为中国人对远方亲友的最常用的祝福语。

如果说,中国古代诗人中有谁在吟月的题材上可以和李白相媲美,我以为,非苏东坡莫属。因为《水调歌头》已成中秋咏月的绝唱,后人忽略了苏东坡其他写中秋吟月亮的诗词。其实,苏东坡还有一些中秋吟月的诗篇,也写得意味深长。他的七绝《中秋月》,写清凉月色,感叹人生无常:“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另一首七绝《八月十五日看潮》:“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诗题中有看潮,诗中却并未见潮,诗人只是嘱咐不要锁门,等月上中天后,可以踏着月光出门去江边看夜潮,给人阔大奇妙的想象空间。必须提一下的,是《中秋见月和子由》,也和他的弟弟苏辙有关,是和苏辙的诗而作,这是古人写中秋诗篇中难得的长歌,共十四联二十八句,从月升写到月落,其中绘景抒情、记人叙事,既激越酣畅,又低回婉转,读来让人心动: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苏东坡在这首诗中把明月比作天公之眼,这样奇特的比喻,前所未有。而“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这两句的气势,也是非同凡响。使我感动的,是诗人自己在月光中的影子,“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这是一个沉浸于月色的诗人,是一个既浪漫又忧伤的思想者和梦游者。(有删节)

思想者小传

赵丽宏散文家、诗人。1951年生于上海。中学毕业后曾去崇明岛插队,其间种过田,当过木匠,做过乡村邮递员以及教师。1977年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曾在《萌芽》杂志社从事文学编辑工作。2000年被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聘为客座教授。现任《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著有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等各种著作共五十余部。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

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四十多年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此地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灵,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惘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中秋吟月

■赵丽宏

前年秋天,在台北,和一批台湾作家共度中秋之夜。从高楼餐厅的窗户可以俯瞰台北夜景,电光曳动,灯火璀璨。但是,大家的目光只是注视着天上的那一轮满月。月华如水,满世界流动着宁静和安详,中秋的明月,照耀着全世界的中国人,无论身在何方,此时,心魂都会在月光中飘飞回故乡,和亲人团圆。

中秋之夜的月光,亘古如一,静静普照着天下人,哪怕是在喧嚣战乱的时代,也能给人带来几分宁馨。杜甫曾在颠沛流离中过中秋,且看他如何吟月:“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望明月,思故乡,这是人之常情,而诗人却在描绘月色时,驰骋幻想,情不自禁地抒发浪漫情怀,月光如雪如霜,如飘飞的白羽,安抚沉静了羁旅游子的心。

中秋月色,常人所见相似,但在古人诗中,却形形色色,因处境和心情的不同,月色也变幻无穷。孟浩然五绝《秋宵月下有怀》,写得清雅闲淡,却灵动有声:“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诗人的好心情,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在月色中沉迷于缥缈的传说,传达的也是佳节赏桂玩月的雅兴:“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月下飘落的桂花,晶莹如玉,如月光的碎屑,想来该是月中嫦娥撒向人间的珍宝。宋人米芾的《中秋登楼望月》,类似此诗的境界:“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的诗,以民间传说咏月,别出心裁。

苏东坡有一些写中秋的诗篇,也写得意味深长。七绝《中秋月》,写清凉月色,感叹人生无常:“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另一首七绝《八月十五日看潮》:“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诗中并未见潮,诗人只是嘱咐不要锁门,等月上中天后,可以出门去江边看夜潮,给人阔大奇妙的想象空间。

跪求作家周涛的《苍茫云海中秋月》这篇散文的全文……

那一轮月亮果然是越来越圆了,它的圆满就

像一个句号,结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时光 春之蓬

勃,夏之绚丽,秋之烂漫,至此宣告结束,此情可

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随之,将面对暮秋的

肃杀和寒冬的凛冽

月亮的提醒当然非常重要,人们不能无视这

一天的存在 从古到今,中国人对月亮的变化都十

分敏感,而这敏感又渐渐培养了独特的心理,这心

理是细的 柔的 感伤的 内敛的,中国人选择了这

一天像蚕吐丝一样,把轻易不肯吐露的心思,拉得

很长很长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

人? 这轻轻一问,看似漫不经心,却一下把思想的

触角伸向了远古洪荒,一下就追问到了人类的源

头 陈子昂在白天想到过这些,他意识到自己的短

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

怆然而涕下 李白也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

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他甚至想纵身而起 欲上青天揽明月

这些唐代的中国人在千余年前就想到了这么

远 这么深,既是瑰丽的想象,又是科学的命题,这

说明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

因此,中秋这个节日的诞生便顺情合理 可以

说,中秋节是一个全民族的诗的节日,天上一轮

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世界上哪里还有如此

凝聚人的心思的节日呢?别的节日都热闹,唯有中

秋节,静远 约定俗成,中秋节是不能放鞭炮的,别

的节日放鞭炮是造气氛,中秋节放鞭炮是煞风

那一轮月亮确实是越来越圆了

因其圆满,反而倒惹出些人的伤感 这时候,

伤感是一种难得的 美好的情绪,是思念,是怀旧,

是静下心来对自己一生的反思和总结 这些美好

的情绪都天然地带有感伤的情调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是感怀;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

肠 ,是伤感;月出惊山鸟 是静;露似珍珠月似

弓 是巧喻;只有李白那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

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毫无伤感之意,一

出手,写月亮也是万里横空出世的气魄!

但是不管怎么说,唐朝的大诗人没有不寄情

月亮的,一本唐诗,处处见月,虽说各有各的写法,

各有各的寄托,却是个个身上沐浴着月轮的光辉,

处处闪现着月亮赠予的灵妙!

最令人费解的是,以大唐国力之盛 疆域之

广,唐诗里竟无一首写太阳的 歌颂太阳的,似乎

太阳根本就不存在,月上柳梢头 才是人间最美

好的时刻

那一轮月亮正在白莲花似的云朵里穿行,云

动疑是月在行,云破月来花弄影 可以有一丝风的

清凉,但风不能大,风一大便不是中秋良宵佳地

恰恰是中秋这一天,很少有月黑风高夜,这也是天

意独怜人间燥热,降下这一片清凉和圆满

最好有三五良朋,一石桌,几藤椅 一壶老酒

须温热,洒一撮姜丝 要有一碟花生米,茴香豆更

好;一罐凤尾鱼,一盘大闸蟹,再加上一些果品 不

求醉饱,但营情调,故万万不可端上来一大盘手抓

羊肉,煞了风景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北雁南

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真可谓秋之伤

情处 不过还有更伤情的,那一番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就更将人生的落寞凄凉 心无

系处突兀地暴露在典型情态之下 唐以后,宋朝明

月愈转华美凄清,这一脉相传的明月情结,已经明

白无误地揭示出中国文化中的柔性倾向,即便豪

放如苏东坡,高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时,

也还是问的明月而不是红日

那一轮月亮此刻正高悬夜空,如同宇宙间唯

一的一盏华美的路灯 谁也不觉得那光明是反射

太阳的,只觉得那清光是它自身独有的 它不炽

烈,不耀目,使人可以沐浴那光明,直视那月轮,月

之光明,亲近可人 月光如水 ,那是无声的低语,

是母亲慈爱的目光,是打乱了星星的诗行后醒目

的句号,是云朵的和声伴唱下突出的主题曲

中秋之月是如此祥和圆满,每年一望,心便升

高 凌空蹈虚,羽化登仙,时间空间,宇宙凡尘,回

首人生,沧海一粟,能有何持,小看天下?望月使人

清静,赏月使人见远,拜月使人谦虚 一轮明月之

下,什么样的愚钝不可启悟?什么样的狂躁不可消

弭?什么样的争执不可化解?人之愚,之躁,之执,

皆因短浅狭隘 君不见,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

年如走马 遥望神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月

亮不仅一直这样陪伴着我们 关照着我们,而且不

断地提升了我们的目光 拓展了我们的心胸 我们

已经完全习惯了月亮,习以为常,以为理所当然,

从来没有人想到过,假如宇宙间从来没有月亮,人

类将生活在何等蒙昧的万古漫漫长夜之中,而那

将是多么难以忍受的黑暗生存!

幸亏,我们有月亮!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也正是因为我们

懂得了珍惜月亮,感恩月亮,我们才有了中秋节

中国的古代神话有 射日 之说,后羿射日,可见于

日有恨,至少是爱恨交加;还有 逐日 之说,夸父

追日,中途渴死,弃杖化为邓林 ;只有月亮的神

话是最美的,嫦娥奔月,唯有美丽的嫦娥配得上月

亮里的宫殿,广寒宫 她在月光下无翼而翔升,裙

袂飘然,兔为玉兔,树是桂花 西方推石不止的西

西弗斯神话,在这里变成吴刚伐桂,砍了又长,东

西方神话形不同、 神相似。

神话之所以是神话,就因为它太神了。在那样

远古的人的头脑里演绎出的故事,竟神奇地预言

了千万载之后的人类行为—— —今天人类正在登

月,只不过不是携带兔子而是带着小狗。关于太阳

的神话,在今天也实现了,那就是原子弹、 核弹,每

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无疑是在大地上升起一轮裂

变的太阳火球,后羿要射落九日,解除生民之苦

难,也完全符合当今时代的现实。我们不要千千万

万个带着核弹头的小太阳,但是,我们要一轮永不

污染的月亮!

月亮总归是不老的。千万年来,一代又一代看

见过月亮的人,都老了,都死了,只有月亮,仍在高

悬。“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况清辉满十分。” 清辉未

减,容颜不老。那月轮上隐约着的团团阴影不是老

年斑,而是月宫参差错落,月亮的美容术万古不

朽。

设想一下,那些终生仰望明月,看着它盈缩变

化,产生过无限遐想悠思然后死去的人,肉身寂

灭,灵魂是否可以奔月?或者虽不能奔月却化作一

缕云影环绕在月之旁也好?因此,不能不羡慕那些

留下优美诗句的人,他说了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

乡明” ,他虽然早就死了,但谁敢说他真的就完全

死了呢?

不朽的诗传诵了千年,已化为月光中的一缕,

因而那诗人的心思,千年以后,还鲜活着。真是 “我

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谁是有心人留意去统计一下呢?千百年来,有

多少古代诗人留下月亮诗篇、 明月佳句?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当然,还有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还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还有,还有,很多,很

到这里,突然明白了:那轮月亮,那轮 幼时不

识月,呼为白玉盘 的月亮,正是一颗高悬碧空 心

迹朗朗的中国心 中国人的风韵,中国人的审美,

中国人的情态,全在那轮月亮的涵盖里 一句话,

中国的古老文化是月亮文化

敏感,伤怀,阴柔,内敛,细腻,多情 光不耀眼

而持久,力不扩张而长存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

欢离合 唐宋元明清,不但有缺,还曾有蚀,但是

月亮坠落过吗?它只不过是绕了一个圈儿,第二天

又轮回过来,恰当中秋,愈显皎洁

其实,我们最大的文化遗产不是别的,而是对

月亮的理解和领悟,是我们独有的中秋节 中国人

用几千年时间积累 演绎的月亮文化,内容之丰

厚,内涵之深广,才是奉献给全人类的一份宝贵遗

产。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是全人类,千

里是全世界 相信中国的月亮文化会被越来越多

的人们接受,因为 在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能

看到月亮,月亮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月亮代表我的心 ,我的心是中国心 中国心

在 世纪有了伟大的升华,那就是: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

月之明明兮,我心敞敞;

月之盈盈兮,我心荡荡;

月之遥遥兮,我心恍恍;

月之临窗兮,我入梦乡。

美哉!壮哉!大别山散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散文吗?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你知道怎么才能写好散文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美哉!壮哉!大别山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哉!壮哉!大别山散文 篇1

旭日升起东方,不舍却只能归去。再一次回望巍峨的群山,牵手了你,轻轻的对你说:初识,念你,钟情了你!美哉!大别山!壮哉!大别山!

四日前,别黄河,走鲁南,过黄淮,循着刘邓足迹,千里“跃进”大别山。大别山山连山、山环山,南视荆楚,北眺中原,横牵长江,俯卧黄淮平原,逶迤绵亘,雄伟、艰奇、峻险、静幽,主峰天堂寨为"中原第一峰",登顶主峰,观长江,览黄淮,无限风光,竞显风一流。

夏季的大别山,给人的第一印象:气候凉爽。这里成群瀑布飞流而下,洒出珍珠水雾,炎炎夏日,让人寒风袭袖,沁人一体表。尤其在峡谷里,清凉逼人。群瀑滴翠,溪涧争流,涧壑生风,造就了远离暑气的纯净山水。这里林木苍翠,植被茂密,层峦高树大别山外,让山间阴凉尽透,一股股凉气会从密林藤萝中穿透而出,迎面袭来,让人爽凉至极。置身其间,就好比进入另一个天堂,尽情体验世外凉夏的无穷魅力。

大别山是水的乐园,潭多、瀑汇、山泉环绕,泉一涌瀑飞,喷珠撒玉,构织出一片晶莹水世界。水雾在水面轻拂,流水在林间倾泻,群山漂浮着片片彩云,峰巅升腾着皑皑白雾,于山涧戏水玩耍,或激荡漂流,吸纳低温,真可谓童真帅趣,心旷神怡。

大别山是风的走廊,不管你走在石径上,还是停留在水池边,都能感觉山风送爽,直透薄衫,行走在栈道之间,崖壁罅隙、垂萝丛中,也都能凉风袭来,为你轻轻摇扇,祛除暑汗,带走你的暑意,带走你的疲惫……

若空闲,若休闲,可以选择很多地方,水潭边,清泉旁,深涧中,古树下,任你休憩,任你纳凉。或坐于树阴,或躺于草坪,也由你潇洒逍遥。若有朋友相聚,故人相邀,情侣约会,同学做伴,均可体会拂拂凉风,幽静、惬意……

车过六安,即别“圣一地”。坐在大巴上,望着已经升起在东方的太阳,心里油然念起革命战争时期的大别山。红军时期,这里汇聚多少豪杰英烈,造就了和“井冈山”齐名的红色政权,“天翻地覆慨而慷”……这里走出多少英雄儿女,奔向长征路……“得中原赢天下”1947年,革命需要,一党一中央帷幄决断,刘邓大军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战争的车轮在这时扭转,历史的轨迹在这里转弯。吹响了夺取全国胜利、摧毁蒋家王朝的号角……

硝烟早已散去,在此牺牲的优秀儿女可以安息了。大别山成就了革命,成就了共和国,这里每寸土地,都浸透着先烈的鲜血,这里焕然一新的新城,不断涌动着后人的无限景仰……

望窗外,参天的松杉,沧桑的松柏,遮天蔽日,不由想起一句:“前人栽树,后人……”

美哉!壮哉!大别山散文 篇2

十五年,是一个婴儿从呱呱坠地到长成风华少年的时间。当太极广场舞台上,大别山主峰首届音乐篝火晚会主持人有奖提问主峰海拔高度的时候,我第一个举手但没上台回答。清晰的记忆里,第一次接触到的那个数据是1729.13米,与主持人公布的答案最新数据1729.33米相比,自己身处的这座大山用十五年的时间长高了二十厘米。

或是技术的谬误,或是人类对于沧海桑田的迟钝知觉。但这些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阔别十五年之后,这一次的主峰旅途又会带给自己什么样的感慨,是豪情依旧还是岁月蹉跎的感伤?抑或是,在原始的丛林深处寻得想要的风景,在一览众山小的绝顶之处唤醒沉睡的激情?羁縻的人生路上,不曾放下的是一种跨越的念想。

其实十五年间,曾经无数次徘徊在主峰之下。在仰望中咀嚼过那里人间四月芳菲尽的意味;在夏日里想象过那里浓云、暴雨、彩虹的壮观景象;在秋日里想象着描摹一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波澜壮阔的画卷;在冬日里称量自己是否还有年少时穿越冰雪丛林的勇气。这些念想的时光里,昔日的主峰依然静默在轮回的时光里,任春去秋来,风霜雨雪。

山中的夜,凉意袭人。热歌,劲舞,篝火,帐篷。攒动汹涌的人群里,无从确认,有多少人是为逃离山外那个喧嚣的世界,来这里寻找一个放逐的时空;有多少人是为了这一方山水的魅力吸引,来这里偎依自然的怀抱;有多少人是为了来这里陪亲伴友,借富氧的空气亲密彼此的距离;又有多少人是为了来这里仰望星空俯瞰大地,探寻一些关于活着的哲理。这一切无从知晓,只在一种意念的深处,熊熊篝火用灰烬的方式安静地把自己送入万籁俱寂的无边夜色。

美哉!壮哉!大别山散文 篇3

相比依然燥热的山下,山上的清晨给人以深秋的凉意。车到挂天瀑下的时候,已然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停车处已经有了从此登顶主峰的人停下的车子。

蜿蜒的台阶在浓密的林子里以向上的姿势延伸,晨曦的光亮穿透浓荫的缝隙,柔和地照拂着散落阶面的落叶。偶尔早起的鸟儿用一两声清脆的啼声唱和路旁的溪流,巨大的乱石形状各异,披着青苔,或呵护一棵棵枝桠疏斜的.古木,或彼此依靠成杂乱却坚实的造型,粗犷且苍凉。石间的溪流,导引着视线向它的来处搜寻,隐约里,一挂白瀑如从天降,从高约数十米的悬崖飞流直下。溅起的水雾随着脚步的趋近沾染在脸颊、眉毛上,凉飕飕的,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的极力仰望。似乎在这深山峡谷里,这道被命名为挂天瀑的瀑布孕育着这座大山的某种灵魂,才这么飘逸、灵动,万年不绝吧。那一道刀劈一般的悬崖,也因了这一挂瀑布而不寂寞于这天地之间。石为山骨,石因水魅,这一刚一柔之间,于是便成就了高山流水的不离不弃。

循水而上,小路弯弯。大山深处向上的路,蜿蜒曲折,跨越一道小溪,拐过一道悬崖,又钻进浓密的丛林,一行人欢快的穿行中,彼此默契地指点着发现的每一处景致。这里,一两棵桔梗开出漂亮的紫色花朵;那里,一棵枯松早已没了生机却顽强地傲指蓝天;左边,万丈绝壁寸草不生,是传说中的蓑衣塔;右边,那一溜需一两人合抱的松树临崖排列,是五龙松么?

向上的途中总是充满追逐的动力。而所有落入眼中的一草一木,即使在平常路边那么地不起眼,或者在无数次遥望中也看不到的感觉,在这一路上都格外别具风情。让人忍不住一再驻足,在习习山风中安静地享受来自大自然原生态的馈赠。

美哉!壮哉!大别山散文 篇4

峰回路转,九曲十八弯后,一抹阳光掠过树梢,小路也伸出丛林,空阔了前方的视野。瓦蓝的天空下,点点白云优雅地游曳在触手可及的空中。大片起伏的山脊,原本是森林防火带吧,乔木都被砍去,披覆着没膝深的苍郁杂草,草丛里成片成簇的野花儿,紫色的,黄色的,红色的,如同缀满绿色地毯的的锦绣,在这高山之脊安然、纯净地灿烂着,让人窒息。目之所及的远方,看不到尽头的山峰错落绵延,山与山之间的谷地里,氤氲着未曾散去的晨雾,如梦如幻。转身处,穿越松梢的阳光直射一株灿黄的野花,七彩的光晕满满的都是虚幻的迷离。

沿着山脊,新修的步游道如同一道舒缓的曲线,延伸向顶峰的方向。通透澄澈的蓝天之下,所有大山的绿色在远望里给人以苍莽厚重之感,而三三两两的游人似是完全没了攀爬的疲乏感,那向上的姿态像极了行走在朝圣的路上。虔诚的画面感让人无由地肃穆。

舒缓的台阶踩在脚下,每一步里,都似乎有一种来自天际的气息萦绕身心,弥漫在每一次呼吸里。行走在海拔一千七百多米的山脊之上,所有的杂念似乎都消散在这周遭无遮无挡的天际。头顶着最美的蓝色,眼见着白云似乎飘在眼前,偶尔,一块巨石改变了小段路线,却带给人粗犷亘古的依恋之感。这份行走的感觉,也许便是身在人间,心在天上了。

美哉!壮哉!大别山散文 篇5

“当当”不知是谁,敲响了感觉失去了浑厚略带沙哑的钟声。钟声,也驱散了我眷恋的心神。循着钟声望去,不远处的三角钢管架下,悬着一口锈迹斑斑的大钟。略显破败苍凉的大钟,刹那间敲醒了十五年前的记忆。

那是千禧年,为了全省迎接世纪曙光,同时也为了借此契机吹响开发大别山主峰旅游的号角。县里专门拨款当时的玛钢厂,铸造一口“世纪神钟”,送到大别山主峰制高点,作为一道人文景观。但鲜为人知的是,当时濒临破产边缘的玛钢厂几十号老师傅为了铸造这口钟,殚精竭虑几十个日日夜夜。时至今日我依然不能忘记,当第一口神钟揭开滚烫的面纱那一刻,空阔的车间里寂静无声,所有的工人师傅都在等待着,那不仅仅是一口用来唤醒大别山沉睡千年胜景的神钟,那是能给他们带来二十万救命钱的真正的神钟啊。但是,当发现那口中全部呈现蜂窝状,宣告铸造失败的那一刻,我不敢继续开着自己的录像机,我不忍心记录下师傅们跪地失声痛哭的场景。那一刻,有几人知道?又有多少人还会记得?

实际上,这后来挂上山巅的神钟是一口预备模具铸造的,比原先设计的第一口整整矮了半米多。也就是眼前这口我曾见证其诞生的大钟。

抚摸着大钟锈迹斑斑的身躯,用手指触摸那依然比较清晰的“世纪神钟”几个阳刻大字,眼见这周遭瑰丽的山川,忽然觉得:悠悠大别山,山依旧,钟不再。有些历史,鲜有见证,但不能忘却。

极力收起关于神钟的记忆,站在这主峰高地,极目远望,安徽金寨、邻居罗田以及背后家乡英山的大好山河尽收眼底。远远地,层峦如浪,起伏在天地之间,已不是一句壮观所能形容的了。单单,吹乱发梢的山风便会给人以旷古的宁静通达之感。又何必去说当把身心至于顶天立地的境地,看四周,峰峦如聚那种豪迈与通达感觉呢?

只是,当目光触及断为两截的“大别山主峰”碑石那一刻,一些思绪便莫名地在这无极之巅散发开来。其实关于大别山主峰归属,长久以来一直被两省三县所争抢,这块无辜无声的碑石便是曾经历史的见证。可是没人知道,到底有多少人考量过,当一座山孕育了一方人民,护佑了一方水土亿万年之后。在某一天,这个被荒凉了不知多少年的山顶被人关注了,然后争抢。似乎,一个用数字表达的高度便是世俗里拥有的表证。却无视世间所有的山,只有当你抵达,领略它的风情,读懂它的意蕴,更是胜过那搬不动的拥有。

看看这千山绵延,万峰耸立吧。亿万年来,这座山阻隔江淮,襟连鄂豫皖,无声里静默着,彼此相连,不言离分。缘何,一定要人为地用一个数字,用一个名字去占有呢?你来过,站上这高地,你便山高人为峰。

美哉!壮哉!大别山散文 篇6

清晨,迷迷糊糊之中,汽车便驶入一幅黛色的山水画里。

离天近了些,云层布满整个天空,偶尔露出一块蓝色。被城市混浊的空气污染的身心似乎被山林过滤了一遍,整个人自然觉得洁静许多。

每一个山峰都有各自的形态,但都仰首问天,他们已经沉迷于吞吐云雾的游戏,却不忘展示自己的雄壮和伟岸!看山,其实可以看到人性深处的意识形态:孤独,生死皆尘埃!特别是岳西境内那些不被破坏的山,特别是在天色将明未明而车子驶近山腰时的山:迷离,飘渺而不失厚重。

穿出“狮形隧道”,恍若隔世。周围是一片烟的世界,耳膜的震动提醒我们到了一个更高的海拔,天反而暗了些,却多了几只忽隐忽现的盘旋在迷雾中觅食的鹰。

不记得穿过多少个隧道,汽车就像时光机。每个出口都会是一个不同的远古时代。近处的绿色,远处却像墨一般,间或出现的山里人家以白色点缀其间,令人有拿出相机记下画卷的冲动!

旅游,对我来说可能有不同的解读。旅,是旅行;游,游玩。大多数人上车之后,要么睡觉,要么聊天,要么吃零食……而我却喜欢安静坐着,看着窗外一闪而过,或许此生不再重见的景色。往往这样的时刻最易让人放下俗事,进入某种空灵的境界!所以,我把“旅”当做“游”一样的词性,绝非形容词。

大别山石窟

所谓“石窟”,其实不过是半山腰上有个巨大的窟窿。似乎因为某种地质原因,导致山体中空,中空部分形似滑坡。奇就奇在这窟窿像极了一个新月,攀登至石窟内部的过程是十分艰辛的,当然不比人类登月的漫长。然而到达昏暗石窟内部放眼向山下望去,令人想起那月中嫦娥,又会是忍受怎样凄静的寂寞望向繁华的人世?人们似乎这刻真正身处月亮之上,但视野却受到四周石壁的限制,无形之中让人生出一种无缘参与繁华俗世之感,自然生出向往和期待之意。

石窟上方有处瀑布,石窟的外形可以是月,也可以是眼!那么瀑布想必就是眼泪,嫦娥的眼泪!站在嫦娥的眼里去看嫦娥的泪,世间的一切都变得凄迷起来,没有嫦娥的世界本就凄迷。

大别山风情谷,国家地质公园

“风情谷”绝对当得起“风情”二字,说其“风情万种”一点也不为过。季秋时的风情谷开始有些凉意,但有些枫叶已经开始变红,芭蕉的叶还是绿的,山间有一处白色的小亭,湖水和天空一样蓝。

远处随风飘来一段“天仙配”选段,迎着歌声寻去,来到一座唤为“忘郎桥”旁。只见青山绿水间有座戏台,正痴迷的上演着那段家喻户晓的神话。皖风情的黄梅调飘荡在山间,不由让每个人情思起自己的“牛郎”和“织女”来。

向山里走去,随处可见穴居人遗址。更有一处大裂谷让游人攀登,黑暗处游者唯取手机照明,出口时恍若隔世;狭窄处仅能容一人穿过,肥胖者往往只能望山兴叹。登顶的大汗淋漓经山风轻拂,转瞬便消逝无迹,运动过后的疲惫在清新的空气里变得舒畅,舒畅到再不愿想起世间烦心事!

此时游者方能深深体味游的乐趣,深深感叹取此地名者的良苦用心。风情想必旨在指明此谷的美丽多姿,风光旖旎吧?

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或烦恼,偶尔置身世外,不仅可以涤荡身体和心灵,亦可以让头脑更清醒的去思考生命意义之所在。想必这也是旅游的意义吧?

月亮普通如尘,月光清澈如水,苍穹之中,我选择这静美之月

无论是中秋赏月,还是平时观月,都是件拨动心弦的事。月亮,总是带给人以遐想,又有些深沉。文人赏月,易生感怀,“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用“赏”字也许不确切,但无论是赏,是观,是望,还是随便地看,常常会伴随着远望无奈的 情感 ,空寂无依的情思,悲悯惆怅的情绪,怀乡忧国的情怀。随便摘录几句诗词,便可看出一二: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

看过“猴子捞月”的动画片,也听过“月宫玉兔”的故事,那都是些美好的记忆。不揣摩月亮的意象,不宣扬月亮的娇美,在我的眼里,月亮像是个老师,或是个学者,时刻都在关注,在思考,在默念,在教诲,在用心,在发力。

浩瀚太空,一片苍茫,无数的天体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运行轨迹;而月亮,则是特立独行,它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在了无生机中,月亮选择了感知。

宇宙是荒凉的,人类迄今为止还未发现地球之外的生命迹象,而月亮那明亮的眼睛,似乎豁然却又深沉地思考着什么。它的情绪很容易被感染,它为大地上的欢庆祥和而快活,也为人类的各种灾难而颓丧。月亮又是害羞的,一会儿躲进云层,一会儿露出面庞。它常以一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模样,俯瞰着人间俗世。平时,它只吝啬地显露弯弯的形态,如婀娜少女,又似一湾湖水,宋代诗人王沂孙有“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把弯月喻为“银钩”,颇为形象。当喜庆的时节来临,月亮才毫无保留地展示出珠圆玉润的身躯。

在冷漠的宇宙中,月亮选择了脉脉温情,格外关注人间烟火。宋人俞桂曰:“古今同此月,照破世间人”,这老宋也算是看透了世界,你瞧,月亮孤悬天上,不停地环顾宇宙,俯视苍穹,注视着漆黑的大地。动物的栖息,人类的善恶,世道的变迁,都逃不过它的眼睛。即使有时飘来几片乌云,试图遮住它的面孔,它也毫不退缩,会透过云层的缝隙明察万物。月亮在九霄之上,望遍四荒八极,惟有华夏大地,一片祥和景象,不由感叹人间盛世。

在茫茫洪荒中,月亮选择了内涵。月亮貌似清冷,内里却是温暖的。人类登月之后,发现月亮的表面一片荒凉,而据美国科学家的分析研究,月球的内部与其坚硬的外壳不同,可能充满了液态岩浆,有一颗火热的心,并非“不近人情”。月映万川,天人合一,对于人而言,有一颗善良的心、一个柔美的内涵,要比外表的容颜重要得多。

在枯燥贫乏中,月亮选择了哲思。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的,又是永恒的,物质不灭、生生不息的哲学精神给人以启示,永恒的宇宙给人以思考。

在物竞天择中,月亮选择了奉献。月亮常常被人忽略,当暗夜来临的时候,它无声无息地现身于人们的头顶上。它冲破黑暗,凭着一己之力,不停地散发着光亮。月亮给万物生灵提供便利,给人们带来希望和信心,它以自身的沉落,让人们去迎接地球另一面的旭日东升。哦,苍穹有月不寂寥。

在地球人眼里的风云流散中,月亮选择了凝聚。月亮比太阳小得多,它微微的光,绝比不过太阳;一个月亮的光和热,能力有限。但是它懂得运用“群狼战术”,“人多力量大”。它聚起周围的星星们,漫天的繁星,都成了它的伙伴,于是,原本漆黑的夜空到处闪着梦幻般的银光。月亮的表面看似平静,但它却凝聚着巨大的能量。它让广袤无垠的大海潮起潮落,它对自然气候产生深刻影响,甚至对人的生理,都有不小的影响力。

在斗转星移中,月亮选择了远离。老子曰:“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月亮与其它宇宙物体之间,恒久地保持距离,不远不近,不离不弃。这使人想到 社会 交往上,人与人之间当然是心越近越好,而行为上保持适当距离,也不失为好的方式。有时候太近,摩肩接踵的,容易起摩擦,比如你去购物、存款、购票、安检等等,都得排队,要保持一定距离。这是规矩,也是一种文明。

在众星争艳中,月亮选择了低调。在夜空中,月亮也是一颗星,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发光体,于是就有了“众星拱月”之说。但它并不自傲。它作为发光体,甘心于作配角,只等太阳落山之后平静出场,躬身而行,穿梭在暗夜的流云之中。它不比太阳的光芒,也不比群星的灿烂;它历来低调,不屑于和谁比试高低,它只想做好自己。可人们懂得,黑夜里的一点光,有时候比白昼还要明亮,还要珍贵,所以,人们总怀着感恩的心情来赏月;但月亮却不语,似乎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月亮普通如尘,月光清澈如水。它不稀罕白日的浮华和人声鼎沸。在寂寥的夜幕中,它展示着思索中的静谧,天生丽质,似米开朗基罗的断臂维纳斯,如罗丹那尊“思想者”,像一位富有修养的谦谦学者。

苍穹之中,我选择这静美之月。

作者简介

李锡文,散文作家,出生于“60后”,现任天津散文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山西 财经 大学新闻与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理事。出版作品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