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在日本 论语在日本被奉为第一书

2023-02-04

本文目录一览:

日本发现最古老论语注本手写本?

是的,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等机构组成的研究小组日前表示,儒家学派经典著作《论语》的注本《论语义疏》手写本在日本被发现。该手写本被认为出自6-7世纪初的中国,传到日本后,在日本的寺庙和人家中被妥善保存至今。这可能是《论语》相关最古老的手写本。

此次发现的手写本,是南朝梁武帝年间学者皇侃执笔的《论语义疏》“第五卷”,庆应大学于2017年从旧书店买到了这珍贵的书籍。

该校书志学、中国文学、日本文学、日本史等各领域专家组成研究小组,从2018年开始进行调查,从文字形态等方面进行判断,认为该手写本可能写于南北朝末期至隋朝。

扩展资料

《论语义疏》简介:

《论语义疏》成书于南朝梁武帝年间,《宋国史志》、《中兴书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尤袤《遂初堂书目》皆有著录。《国史志》评其虽时有鄙近,然博极群言,补诸书之未至,为后学所宗。

至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起便再不见诸家著录,知其亡于南宋之后。但唐时抄本却传入日本,清乾隆间又传回中国。何注与皇疏,保存了大量梁以前《论语》古注,为研治《论语》的必读参考资料。《论语义疏》久佚重光,终成幸事,堪称中日书籍交流史上的佳话。

参考资料来源:川北在线-日本发现最古老论语注本手写本 各领域专家已组成研究小组

日本二手书店发现最早《论语》写本,为什么日本网友的评论引起国人沉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

《论语》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编者并非某一人,而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们记录的孔子以及其弟子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整理汇编而成的语录合集,其中很多话语都蕴含了非常深刻的道理,无论古今都是孩子们启蒙以及大人们增加自身学识的不二之选。

《论语》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如今留存下来的共有20篇、492章,其中444章是记录孔子与弟子等讨论的内容,另外48篇则是记录孔子的弟子们相互谈论之语,我还记得当初读中学的时候,《论语》就是必背课文,还不是选背,得全部背诵。

但不得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论语》当中一些关于教育、思考、文学、哲学方面的内容,至今都在对我们起到引导作用。

但我们都知道,当初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那件事,再加上古代典籍历经数千年光阴本就保存不易,原本的《论语》早就不见踪影,直到东汉末年出了位儒家学者郑玄,才参照了各种典籍,以"张侯论"(《论语》流传的一个版本)为底本,形成了《论语注》。

但就算当时形成了《论语》,可想要保留下来依旧不容易,两千年来为《论语》进行注释的书籍数不胜数,但大多数全都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当中,连个手抄本都难得寻得。

说到这大家大概知道接下来是怎样的剧情,说实话当初我看到这消息都震惊了,为何中国失传了的《论语》写本,却在日本二手书店找到?

这事发生在2020年9月,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都报道了此事,一本来自大约公元6~7世纪的《论语》注本,《论语义疏》手写本在日本的一家二手书店中找到了,这本书成书时间大概对应在我国南北朝末至隋朝时期。

有些读者可能不懂这个《论语义疏》到底是什么内容,其实上面已经说过了,真正的《论语》已经失传,我们如今看到的《论语》都是根据各种资料汇总编撰而成,因此历朝历代都有很多关于《论语》的补注,这本《论语义疏》正是其中之一。

隋唐时期中日交流频繁,日本屡屡派遣遣唐使来我国习得更为先进的文化制度,因此这本《论语义疏》就传到了日本,直到清代乾隆年间又传回了我国,之后机缘巧合再度去到日本,然后出现在了一家二手书店当中,后来被庆应大学买走。

日本受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影响非常大,尤其是隋唐时期,单凭如今唐式建筑最大且保存最好的建筑群是在日本就能窥探出一二,儒家思想也是如此,日本第一部成文法典《宪法十七条》中第一条第一句就是"以和为贵",可以说日本的儒家思想从某些方面来看贯彻的比我国更加深入。

面对最早的《论语》手写本在日本二手书店找到一事,日本网友们也是议论纷纷,其中有几条引起了我们国人的深思:"古代中国每次朝代更替都会消除以前时代的痕迹,最好还是留在中国,那么,庆应大学在结束(展览)后就交给他们吗?"、"保存传世文物是日本的擅长。"

这里有两点,第一点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普通百姓对于文化归属还是很理性的,第二点,那就是为何保存传世文物日本更加擅长?这点还真不是日本给自己脸上贴金,因为很多古代文物日本在保存上面的确比我国要好,包括很多博物馆当中的书画文字类的镇馆之宝,其实都并非原迹,而是后人的临摹本,只是临摹的年代比较久,因此也具有了价值。

通过这本《论语》的故事,我们的确应当反思一下,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为何总是做不到妥善保存呢?甚至就连如今一些年轻人进行的传统文化复兴活动,也被很多人打上"吃饱了没事干"的烙印,我们难道真的不需要历史传承吗?

日本高中如何上《论语》课?

 高中的《论语》课

日本文部省(现为文科省)规定,在正式场合,只允许使用不到两千个“常用汉字”。现在的日本学生,如果让他多学点儿汉字,还不如杀了他。但在中学还是设有“汉文”课,也就是解读中国的经典。而《论语》当然是首选。佐久协先生退休前在庆应义塾大学高中教了35年的“汉文”。他不但要在汉文课中每年安排几篇《论语》章节,还为本校高三学生开了《论语》选修课。

即使是选修课,报名的学生还是不少。因为,在日本人的心目中,《论语》是不朽的名著,是日本人道德与精神的基干。但是上了几次课孩子们就不耐烦了。问他们理由,往往是:孔子弟子们的话高傲而晦涩;对人物的评价、政治抗争、宫廷礼仪,繁琐又难解;不要说读《论语》原文,就是译成日语口语,不另外看注解也无法理解。

佐久协老师就想,不如就把自己当作孔子,而把学生当作弟子,按着《论语》,侃侃而谈、尽情发挥。这一下子不但引起学生们很大的兴趣,并竟然开始自说自话地“擅解”起《论语》,评论起孔子来了。“恋母情结”和“同性恋”

“孔子有‘恋母情结’”,就是学生们的心得之一。

其实,早有一种说法:因孔子是“野合”而得,他的“私生子情结”很强,反促其成为道德大师。当然,“野合”是否就是“乱搞男女关系”,本身就很值得怀疑。两千多年前的春秋中原,即使是夫妇,“打野仗”也不足为怪。何况当时有无现代观念的“婚姻”也还不敢肯定呢。但是,现代的日本青少年头脑中,几乎没有“私生子”的概念。在日本,“单母家庭”很多。这包括未婚而孕、离婚丧偶、以及因父亲日夜忙碌而无暇与子女交流的各种形态。这使日本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容易具有“恋母”倾向。所以,在他们眼里,说孔子有“恋母情结”,更加形象,更容易理解。

在日本,真正的“私生子”不会受到歧视,而“恋母情结”倒是含有贬义。尤其出自女孩子之口,就更要当心。因为现在的女孩子对男朋友最大的不满意往往就是“恋母情结”。当然,这是一种滥用。因为,女孩子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男朋友迟迟不能“离乳”:出门穿什么衣服要由妈妈给选好;好容易给男朋友做顿饭,因为酱汤和他妈妈做的味道不同就不喝,甚至和女朋友约会还要妈妈陪着。所以,“恋母情结”就成了女孩子发泄对男朋友不满的重要口实,甚至还会因此分道扬镳。

另外,日本人分析,很多中国伟人都可能有“恋母情结”。比如鲁迅、郭沫若等等。

至于说“孔子是同性恋”,那是指他和最爱的弟子颜回。因为,在情感淡漠的日本社会中生活的高中生们觉得孔子和颜回的关系太不可理喻了。

颜回死了,孔子哭他的劲头不比寻常:“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

首先,“噫”的这种哭法,不要说在日本,现今中国也没有。说是老天不让他活了,实际上是失去恋人,想不开了。而且,孔子悲痛过度,让旁边的人都看不下去了:“子恸矣。”而孔子却反问:这算过度吗?我不为他悲痛(过度)又能为谁呢?(“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这在日本高中生看来,显然是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不平等。自《日中大视野》

最古老论语注本手写本被发现,发现地址是哪里?

根据日本《朝日新闻》的报道,我国著名的儒学经典《论语》的注本《论语义疏》,有一手写本在日本被发现。

根据参与研究工作的研究小组说,这个手写本最早出现在6到7世纪,很可能是现存的面世品中年份最古老的一部《论语》手写本,应该是从古代中国传到日本之后,被寺院或者收藏家妥善保存,才在今天可以发现这么完好的保存品。

《论语义疏》其实在12世纪前后就已经在我国失传,在清朝乾隆年间再次被传回中国。此次发现的纸质手写本,将是研究中日交流史的珍贵史料。

该古本即将展出

经过专家鉴定,这次发现的手写本应该是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学者皇侃所著的《论语义疏》第五卷,是20张纸相连形成的横卷。

该古本在2017年被人从旧书店发现,随后在2018年,中日两国学者对此进行考证,根据文字和书写格式,判断应当属于我国南北朝末期至隋朝。除此之外,古本卷尾还印着一枚平安时代的印章,而且应当是平安时代的权贵藤原氏的藏书印。

在今年10月7日到13日,该古本将会在庆应艺塾图书馆古籍善本展示会上展出。

《论语义疏》

皇侃的《论语义疏》写于南朝年间,在清朝从日本传回中国。

在《论语义疏叙》中,皇侃撰叙了自己成书的原因、“论语”二字的含义以及为什么“论”前“语”后,还对所流传的不同版本的《论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皇侃所用的“义疏”其实是一种新的注解体裁,他不仅对《论语》原文进行了标注,还对于里面不确定的部分和存疑的部分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和见解,分段疏解和自设问答,很适合想要精读《论语》的读者。

日本发现最古老论语注本手写本是什么时候的?

据日本《朝日新闻》9月27日报道,中国儒家经典《论语》的注本《论语义疏》手写本近日在日本被发现,该手写本最早出现于6到7世纪。

参与考证工作的庆应艺塾大学研究小组介绍说,该古本很可能是传世品中最古老的一部《论语》相关手写本,从中国传到日本后在寺院或藏家手中妥善保存至今。

报道称,《论语义疏》于12世纪前后在中国失传,清乾隆年间由日本传回中国。此次发现的古本极有可能是日本除佛经以外,现存最古老的纸质手写本之一,将是研究中日思想史和交流史的贵重史料,专家们对其给予高度关注。

扩展资料:

该古本即将展出

此次发现的古本应为南北朝时期梁朝学者皇侃所著《论语义疏》的第五卷,是由20张纸首尾相连形成的宽27.3厘米的横卷。

此古本由庆应艺塾大学于2017年从旧书店购入,随后由文献学和中国文学领域的专家组成研究小组,从2018年开始对其进行考证,确认其文字书写形制极有可能属于南北朝末期至隋朝。研究小组认为,除了出土文物,这也许是至今为止最古老的《论语》相关手写本。

报道称,古本卷尾印有一枚平安时代印章,据信为在日本奈良、平安时代活跃于权力核心圈的藤原氏的藏书印。该古本很有可能由此前的遣隋使或遣唐使带回日本。

据悉,该古本将于10月7日到13日在东京丸善书店丸之内总店举办的庆应艺塾图书馆古籍善本展示会上展出。

参考资料来源:齐鲁壹点-日本发现最古老《论语义疏》手写本,出自6-7世纪初的中国

日本发现最古老论语注本手写本,为什么会在日本发现?

据日本《朝日新闻》9月27日报道,中国儒家经典《论语》的注本《论语义疏》手写本近日在日本被发现,该手写本最早出现于6到7世纪。报道称,古本卷尾印有一枚平安时代印章,据信为在日本奈良、平安时代活跃于权力核心圈的藤原氏的藏书印。《论语义疏》于12世纪前后在中国失传,清乾隆年间由日本传回中国。此次发现的古本极有可能是日本除佛经以外,现存最古老的纸质手写本之一,将是研究中日思想史和交流史的贵重史料,专家们对其给予高度关注。那么这本我国最古老的论语注本手写本,又是为什么会在日本发现,当时具体发生了什么已经不可考证,但我们还是可以做几点推测,以下是我个人的一点见解:

一、由唐朝流入日本

很可能由遣唐使带入日本,众所周知,唐朝的时候国力强盛,在经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后,一度发展鼎盛,各国使者都来唐朝交流,而唐皇也没有清朝那种闭关锁国的心态,很乐意和各国使者交流。同时也会派遣遣唐使出使各国,可能就是那个时候,这本论语注本手写本作为出使的礼物被带到日本。

二、清朝作为赔偿

清朝末年,当时因为清廷盲目自大,觉得自己已经非常的强大而不去学习,从而导致我们从一个领先的大国家,慢慢地落后于西方国家。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日本更是从中国掠夺不少宝物,数国宝流落海外,其中掠夺的宝物已经不可考证,这本手抄本是其中一件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三、日本侵华战争

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更是变本加厉,开始全面侵华,我国也开始了漫长的二八年抗战,这八年损失的财务不计其数,这本手抄本在其中一点也不奇怪。

关于最古老论语注本手写本在日本被发现,各位i有什么观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论语最早传入朝鲜和日本是什么时候

从现在已知的考古资料来看,《论语》最晚在西汉时期就已经传入朝鲜,最晚在西晋时期就已经传入日本。

战国末期,燕人卫满率移民进入朝鲜半岛,并于公元前194年推翻了箕氏统治,建立卫氏政权,称为“卫满朝鲜”。此时《论语》已经成书,很可能被卫满等人带入朝鲜半岛。从战国末期一直到南北朝时期,中原及辽东的多年战乱迫使大量中国人避入朝鲜半岛。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难民也可能将《论语》带入。但这些只是推测,直到汉四郡时期,《论语》在朝鲜半岛传播的证据才真正出现。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施行有效治理,史称“汉四郡”。当时《论语》虽不在“五经”之列,但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典籍不可能被忽略,因而被列为“小经”。1992年平壤古墓出土的竹简上写有《论语》的《先进》、《颜渊》二篇的内容。经研究,这些竹简是汉四郡时期乐浪郡下层官吏的随葬品,时间为公元前45年,比河北定州竹简只晚了10年,是迄今朝鲜半岛发现的最古老的《论语》遗存。从竹简的磨损情况可以看出墓主人生前勤奋攻读《论语》,说明《论语》此时已经成为下层官吏的基础教养科目。

朝鲜半岛在公元前1世纪逐渐形成了高句丽(前37-668)、百济(前18-660)、新罗(前57-935)三大政权,史称“前三国时期”。《论语》在这一时期传播的确切记录已经出现,在三个政权统治范围内的传播各有特色。

高句丽建国初期开始用汉文修史。故国川王时期(179-196)的乙巴素任国相(宰相)之前曾经说:“不逢时则隐,逢时则仕,士之常也。”这句话与《论语·泰伯》篇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在句式、含义上很相似,由此能够看出他读懂并有意运用了《论语》。小兽林王二年(372),“立太学,教育子弟。”这是朝鲜半岛设立太学的最早记录。不过,《论语》未见于高句丽子弟所读书目,这说明在当时以《五经》为中心的儒家教育体系中,《论语》还没有受到特别的重视。

百济建国后不久也开始用汉字记事。日本史书《古事记》记载,应神天皇时期,百济博士王仁带《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赴日本传播儒家思想,很多学者认为这是《论语》在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次隆重登场”。2005年韩国仁川出土了公元3-4世纪百济时期的《论语》木简断片,“这一发现说明,在百济时代关于孔子经典著作的学术研究已经不仅局限于首都汉城,还传播到了周边地区。”武王四十一年(640)“二月,遣子弟于唐,请入国学。”《三国史记》“武官”条载百济设“孔子庙堂”一职,但设立时间和官职高低不详,应当是负责守卫孔庙乃至国学的武官,可见百济社会对儒家思想的景仰。较高句丽而言,百济的《论语》传播很有特色,在实物、制度方面都有令人信服的证据。

日本应神天皇以前,日本没有文字,使用刻木结绳的方法记事。应神十六年(285),百济人王仁携带《论语》10卷,《千字文》1卷来到日本,汉字始传入日本。日本开始使用汉字--正式文书用汉字,且用汉字为日语注音。应神时代,大陆人(中国人、朝鲜人)开始了大批移居日本的浪潮,那时正是东汉末年的战乱时期。大陆人给日本带来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如,统织、制陶、制盐等--那时日本人带专门派人去吴国学习缝衣服的技术,这些都促进了日本生产力的发展。从应神天皇开始,日本出现了象征王权的巨大坟墓,史称古坟时代。

据日本史料记载,《论语》来到日本的过程是从日本应神天皇和百济使臣阿直岐的谈话开始的。阿直岐原是朝鲜百济王朝博学多才的使臣,自从奉命送给应神天皇良马等物品后,便被应神天皇盛情挽留,给太子当老师。一天,应神天皇问阿直岐:“你们国内还有比你更博学的人吗?”阿直岐回答说:“有个叫王仁的,八岁进入书院读书,十八岁就被录用为五经博士,他的学识要超过我。”应神天皇求贤若渴,立即派使臣前往百济请王仁。王仁渡海前往日本,并带去了中国汉魏以来盛行的《论语集注》中的郑玄注解与何晏集解两部专集在内的十卷《论语》。《论语》正式登陆日本。

见到王仁献上的书籍后,应神天皇十分感兴趣,因为日本古代只有口头语言,还没有全国通行的书面文字,于是,应神天皇也请王仁做太子的老师,教授太子学习《论语》等中文典籍,同时还请他在日本皇室推广汉字。王仁不仅耐心地向皇室传授汉字,还创作了日本歌谣,传授了先进的技术工艺,后来他还成为日本人引以为豪的飞鸟文化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