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小故事 论语15个经典小故事

2023-02-04

本文目录一览:

论语故事大全

1、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注释】

富有和显贵是人们所向往的,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得他,君子就不居有;贫困和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通过正当的方法抛弃它,君子不摆脱。君子离开了仁德,怎样还能成就自己的名声呢?君子不会在哪怕是一顿饭那么短的时间里远离仁德,紧急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困顿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

【故事】

东汉名臣杨震身处异乡,靠教书为生,后到州里任职。一次,老相识王密送他十两黄金以报答他的知遇之恩,再三劝杨震收下,却被严词拒绝。从此,杨震“夜畏四知,严拒私谒”的故事成为美谈。

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改。

【注释】

君子的态度不庄重就没有威仪,所学便不会稳固;做人处事以忠信为本,不会和那些不讲究忠信的人做朋友;自己有了过错一定会勇於改过。

【故事】

东汉末年,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地上有块金子,管宁视为瓦石,而华歆捡起看了看又扔了。还有一次两人一起读书,门外有官员的轿舆前呼后拥而过,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忍不住去看热闹。管宁认为华歆“见利而动心,心慕官绅”均非君子之举,于是割席断交。

3、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注释】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故事】

孔子生活的年代已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典籍。但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典籍在流传过程中破损散佚,残缺不全。孔子一方面出于教学的需要,一方面作为知识渊博的学者,他感到自己有责任将这些珍贵的遗产进行整理编撰,以便于系统的研究。它教育人们把握好学与行的关系,亦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原则。博学不能散漫无状,在博学的基础上要“约之以礼”。要将博学来的知识,用一种文化精神、理论原则来统率规范。为此人们不仅需广泛地学习知识,还要把知识上升到精神的层面。

4、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

【注释】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把义看作是最尊贵的。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去做盗贼。”

【故事】

秦武王强健有力,喜欢亲近大力士。他听说没有人能举起鼎,就决定试一试 。力士任鄙说自己只能举百钧之物,“这千钧之鼎,臣不能胜任”。力士孟贲勉强把鼎举了半尺高。秦武王举鼎时把脚砸成重伤,不省人事,当夜伤重身亡。之后,孟贲被五马分尸,诛灭其族。而任鄙不单纯崇尚勇武,得以善终。

5、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注释】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故事】

三国时的马谡素有才名,长于战争理论、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得到诸葛亮赏识。有人曾说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并未听取。由于马谡缺乏实战经验,在街亭一战中,他不听取副将王平的建议,一意孤行,导致蜀军惨败。诸葛亮只得“挥泪斩马谡”。

关于论语的小故事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

又是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学一个字两个字,就够用一辈子了.

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他不会让你记住那么多,有时候记住一个字就够了.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

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

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失业、婚变、朋友背叛,亲人离去等等这些事情,它对你是大事还是小事,没有客观标准.

这就如同划个一寸长的口子,算大伤还是小伤?如果是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她能邪乎一星期;如果是一个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他可能从受伤到这个伤好,一直都不知道.

所以,我们的内心究竟是做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还是一个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论语小故事

(1)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的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说:“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

子路一听,做到这四个字就能当君子了?不会这么简单吧?于是又追问,说:“如斯而已乎?”这样就行了吗?

孔子又补充了一点说:“修己以安人。”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

子路显然还不满足,又追问:“如斯而已乎?”

孔子又补充说:“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炼自己,并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像尧、舜这样的圣贤之君还发愁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做好呢。做到这一点,难道还不够个君子吗?

(2)

原文:

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解释: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有一次打仗撤退的时候,他骑马殿后掩护大家,快进城门的时候,他一边抽打着自己的马,一边说,哎呀,其实不是我勇敢留在后面, 而是我的马实在是跑不快啊。

(3)

原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①也!于予与②何诛③?”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论语的故事有什么?

温故知新出自《论语十二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一息尚存出自《论语十二章》:“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

三十而立、不惑之年、随心所欲出自《论语十二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论语十二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十二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巧言令色出自《论语十二章》:“巧言令色,鲜矣仁!”

言而有信出自《论语十二章》:“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众星拱月出自《论语十二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一言以蔽之出自《论语十二章》:“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见义勇为出自《论语十二章》:“见义不为,无勇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十二章》:“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既往不咎出自《论语十二章》:“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尽善尽美出自《论语十二章》:“尽美矣,又尽善也。”

朽木不可雕出自《论语十二章》:“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三思而行出自《论语十二章》:“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愚不可及出自《论语十二章》:“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论语故事

《论语》里的故事:孔子与颜渊

颜回字子渊,鲁国人。在众多弟子中,颜渊是孔子最为欣赏的一个,认为他好学而不违仁,最有可能继承自己的理想。

孔子说:“颜渊这个人,他能够保持三个月不违背仁之道,其余的弟子能保持几天乃至一月,也就到头了。”“颜渊真是个贤人啊!哪怕只有一小盆饭吃,一瓢水喝,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若是别人发愁还顾不过来,颜渊却依然能保持快乐的心态。颜渊真是个贤人啊!”

孔子觉的,自己与颜渊之间最能够产生共鸣。他说:“告诉他,他就毫不懈怠的去践行,也只有颜渊能做到吧!”“颜渊,他对我的话,可以说无不会然于心,因心领神会而欣喜呀!”

孔子对颜渊说:“受人重用就出来做官,没人重用就隐居藏善,只有我们两个能够这样吧!”

颜渊做人,大智若愚。孔子说:“我跟颜渊说一天的话,他也没有问难的话,好象很傻的样子。等我回头暗暗观察他的行为举止,发现足以发挥我所教诲的道理,才发现他一点儿也不傻。”

孔子问子贡:“你觉的你和颜渊谁更有才能?”子贡回答:“我哪敢跟颜渊相比。颜渊那个人,听到一个道理,他就能发扬出十个来;我听到一个道理,能发扬出两个罢了。”孔子说:“是不如颜渊啊。我也认为你不如颜渊。”

颜渊体弱多病,二十九岁头发就白了,三十二岁就死了。孔子悲痛不已,大声叹道:“啊!老天要让我的理想不能传下去!老天要我的理想不能传下去啊!”孔子因为颜渊之死,哭的非常伤心。

弟子们说:“老师太悲伤了。”孔子说:“太悲伤了吗?不为这样的人悲伤,还为谁悲伤呢?”

鲁哀公问孔子:“您的弟子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渊的弟子,最为好学,不迁怒于他人他事,不犯与过去同样的错误。不幸的是,他短命死了。如今就没有了,没有听说有这样好学的人。”

颜渊早死,孔子一直为他惋惜,说:“真可惜啊!我看到颜渊进步,而没有看到他止步。”孔子认为颜渊若不早死,一定会成为更了不起的人。

或是

子贡和子路

鲁国的法令规定,鲁国的人作了诸侯的臣子或妾仆,能够将他们赎回的人,可以到国家的府库去取赎金。有一次,子贡在诸侯那里赎回了鲁国人,却没有去府库取赎金。孔子说:“端木赐(子贡)错了,圣人做事,可以凭借它移风易俗。他的教导可以在老百姓当中实行,而不是只适合于自己的行为。如今鲁国富裕的人少而贫困的人多,有几个人能拿自己的钱去赎回鲁国人呢?领取了府库里的赎金,无损于他自己的行为,而不去取赎金,就不会再有人去赎回鲁国人了。”有一次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那个人就送了一头牛来感谢他,子路接受了这头牛。孔子十分高兴地说:“鲁国一定会有更多愿意拯救落水者的人。”

袁黄(字了凡)说:“用凡人的眼光来看这两件事,子贡不取赏钱,似乎胜于子路接受别人的牛。而孔子却肯定了子路而贬斥子贡,从这里可以看出,评价一个人做的事是不是好事,不能只看眼前的行为,而应看其流传开来的效果,不能只看一时,而应看到长远,不能以一个人为标准,而应看天下人能否做到。”

论语中的小故事,不要太长,白话文的

1、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述而》。

译文:一天,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事后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何不这样说,他这个人,一发愤学习就忘记吃饭,内心一快乐就忘记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呢。”

2、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怎样培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想做好工,必须先把器具打磨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结交士中的仁人。”

3、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子路》。

译文:子夏要到鲁国的莒父当地方官,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不要一味求快,不要只顾眼前小利。如果一味求快,往往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反而使得大事不能成功。”

4、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颜渊》。

译文: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好像去见贵宾,役使民众好像去承担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邦国做事没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无抱怨。”仲弓说:“我冉雍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5、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为政》。

译文: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论语十则中的小故事

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看来,孔子把朋友是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人们的惯常思维中,圣人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难免曲高和寡。其实孔子并不是这样的,他特别喜欢交朋友。 《孔子家语》里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孔子到郯国去,在路上碰到了一个叫程子的人。程子是个博学善辩的人。能遇到程子,孔子特别高兴,“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就是说当时两个人都在车上,就把车都停下来,两个车盖紧紧地靠在一起,两个人各自坐在车上,谈了很久,非常亲热。孔子还回头对子路说:“拿一束帛赠给程子先生!”子路不太愿意,他对孔子说,“我听说,士人不经过中间人的介绍,女子出嫁而不经过媒人的介绍,君子对于这样的人不和他们相交,因为这是礼节的问题。”子路心想,先生和程子是第一次碰见,没有人从中介绍就交了朋友,已是不合规矩,居然还叫我送东西。孔子劝子路说:“《诗经》上说,‘有一个美人,眼睛清澈明亮而宛丽。邂逅相遇,正适合我的心愿啊’。如今我能在路上碰到程子这样的贤士,在这时候不赠送给他,则终生不能见到了。子路你就按我的话去办吧。”孔子路上偶遇贤士,就像邂逅相遇美人那样高兴。他的那种“倾盖而语终日”的亲热劲头,那种子路送“束帛”的告诫,都可想见孔子是个好交朋友、待人真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