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诗体 诗经的诗体格是以什么为主

2023-02-04

本文目录一览:

诗经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

诗经是古体诗。《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包括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区的诗歌,一共一百六十篇,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部分是贵族作品。《雅》分为《大雅》、《小雅》,一共一百零五篇。《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小部分是民间歌谣;《大雅》全是贵族作品。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一共四十篇。《颂》都是贵族作品,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乐舞歌辞。

价值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后代言“温柔敦厚,诗教也”,都是指诗经将上代纯朴民情保留下来,能很自然的感动人,具有教化的力量。

《诗经》有时运用巧妙的譬喻,意在言外,常带有讽刺谏劝的深意,可引为警讯而自我反省。春秋时代,诸侯割踞并吞,使臣往来,常引用诗经应答。他们应答时,和诗经全篇没关系,为了方便,往往将所需要的话,从诗中直接取出一段来运用,这就是诗的断章取义。所以,很多的格言就从《诗经》中衍生出来了。

《诗经》的诗体特征?

 诗经的特点:复沓的章法,以四言句式为主,间或杂言;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双声叠韵使声调优美等。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语言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大量运用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诗经》中数量丰富的名词,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有充分的认识。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隔句用韵,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工于描写,勾划出许多生动的细节。

形式的特点:名词和动词的丰富多彩和具象化。擅长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二节拍的节奏韵律和语言的音乐美。重章复沓的章法。

诗体的独特章法结构是什么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当时演唱《诗经》的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

至汉代以后,四言诗虽断断续续一直有人写,但已不再是一种重要的诗型了。反而在辞赋、颂、赞、诔、箴、铭等特殊的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

《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所以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颂》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诗中几乎没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

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文章中什么叫诗经体???

诗经体是按照《诗经》的格式、特点而创造的现代诗歌。其特点与诗经相近,主要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诗经体诗句式特点

《诗经》中绝大部分是四言句式,由于它是在古老的二言体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在四言的基本句式外,还杂以长短不同的句式,如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如此使诗歌的形式错综变化,活泼自由。

杜甫的《三吏》《三别》虽然在形式上与“古风”同为五言,但习惯上人们把《石壕吏》叫做“新乐府”,而不叫“古风”。为了说清这个问题,需要对我国古代诗歌体式作一简要回顾。我国最早的诗体是四言的“诗经体”。[1]

四言体诗在西周到春秋,在诗台上占主导地位,这是人民在发展的时代中所要充分表露他们思想感情的需要所决定的。因为四言体诗每句两个音步,容量比一个音步的二言体诗增加了一倍,由于这一进步,四言体诗就使大量的重言词、双声词、叠韵词得以入诗,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

重言词,又叫重叠词,在《诗经》中被广泛应用,例状桃花之鲜的“灼灼”;尽杨柳之貌的“依依”;为日出之容的“果果”;拟雨雪之状的“漉漉”;逐黄鸟之声的“喈喈”;学草虫之韵的“嚘嚘”。由于重叠的形式使形容词更富于表现力,写景状物,拟形传声,更富有形象性和节奏感。

双声词,如参差、踟蹰、蒹葭、栗烈、奋飞、隐忧、高冈、悠远、正直……等等。叠韵词,如绸缪、辗转、泉源、婚姻、泣涕、沃若、窈窕、溧摇、崔嵬……等等。这些不仅能够生动地描绘事物,与表现复杂的思想感情,而且音韵铿锵、宛转和谐,富于音乐美。

由于四言体增加了语言容量,因此使诗歌更便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段状物赋形,抒情言志。

例“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邶风·柏舟》)的比喻;“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小雅·大东》)的对比;“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邶风·柏舟》)的对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的对偶;“琐兮尾兮,流离之子”的双关;“女曰观乎?士曰既且。”(《郑风·溱洧》)的问对。

诗经体诗的四言诗,由于通过古老的二言体诗的基础而发展演化,使之在诗歌史上形成一次诗歌体裁形式上重大变化,而这,正是发展了的历史使当时的人民为进一步充分自由地表达他们的生活的思想感情所决定的。

3诗经体诗结构

《诗经》三百零五篇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歌诗,也就是今天的“歌词”,因此《诗经》中的每一篇诗都和音乐有密切关系。如此不同乐曲的曲式、节奏韵律就决定了诗体的不同结构。(也就是说,《诗经》中每一篇诗体的章法结构,是与它们的曲式有关的)请看以下几种形式。

重章复沓

《诗经》中的诗,特别是国风中的诗,大部分是民歌,由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和乐曲演奏的需要,为了便于咏唱,便于记忆,常常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

(1)单纯复沓式:一首诗重章复沓,完全是由于音乐分章或抒发感情的需要,诗中的几章在思想内容上几乎完全重复,如《庸风·鹑之奔奔》:

鹑之奔奔,鹊之强强。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鹊之强强,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这首诗的两章只是第二章首二句和第一章首二句互相颠倒一下外,其它都无什么变化。

(2)递进复沓式:一首诗的重章复沓在思想内容上是逐章递进,一章比一章加深的,如《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里的一日不见,如三月、如三秋、如三岁,三章语意层层递进,感情步步加深,回环宛转,意味深长。

这种重章复沓,采用一唱三叹的手法,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现一个主题或一种感情色彩,一次又一次地扣动人们的心弦,从而感染读者或听从,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副歌

在某些分章节的歌曲中,往往有一部分每遍听唱的歌词不同,而有一部分每遍所唱的歌词相同,这歌词相同的部分就是副歌。副歌在节奏、速度或调性上都和正歌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能够集中表达整首歌曲的中心思想。

副歌的形式比较灵活,有的放在一个曲调的前面,例如《幽风·东山》共四个章节,而每个章节的前面四句“我徂东山,滔滔不归。我来自东,冷雨其濛”即是副歌。

也有的副歌放在一个曲调的后面,例如《召南·殷其雷》共三章,而每章最后一句“振振君子,归哉归哉!”即是其副歌。

底,有的中途转韵。用诗经体写成的诗歌,表露含蓄委婉,体现了古典文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