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跟读 读诗经领悟

2023-02-04

本文目录一览:

《诗经》

许晓梅    第二单元

教学指要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诗经》《楚辞》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现实生活。《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最有思想艺术价值的国风,它们大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言志抒情诗,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教读《〈诗经〉三首》,应引导学生了解《诗经》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其写实精神;理解《诗经》的“六义”、重章迭句等特点。《离骚》是文学史上的名篇,由于时隔久远,会给鉴赏造成一定困难。理解字词固然重要,但还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感受屈原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上,放在品赏诗作的艺术手法艺术价值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及学习《无衣》《静女》,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德育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无衣》《静女》中的重要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诗经》的相关内容。

2、诵读课文,粗通大意,概括三首诗的内容提要。

教学教程

一、解题

先请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谈谈对《诗经》的了解,然

后教师补充总结。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又可分为卫、郑、秦、陈、桧、齐、曹、邶、唐、周南、召南等15国风,共160篇,是各诸侯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是西周王朝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大雅”用诸侯朝会,31篇,“小雅”用于贵族宴享,74篇。“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二、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4、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5、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如岂日/无衣?反问语气,升调。

与子/同袍。肯定语气,降调。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表现军情紧急,快连)(感叹,降调)

三、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诗歌内容,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氓》将(qiang):愿,请。咎(jiu):灾祸。

贿(hui):财物。极度:标准。

德:心意、情意。耽:沉溺。

言:1言既遂矣助词,无实义

2静言思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于”通“吁”,于嗟,叹息。“泮”通“畔”,边岸。

“说”通“脱”,解脱。

《无衣》衣:上衣。袍:长袍,相当现在的斗蓬或披风。

裳:下衣。

《静女》俟:(si)等待。娈(luan):美好。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说”通“悦”。

怿(yi):喜爱。“归”通“馈”,赠送。

荑(ti):茅草芽。洵(xun):诚然,实在。

2、概括三首诗的内容大意。

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明确:

《氓》是一首叙事诗,经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表现了士兵们同甘共苦,互相关心,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

《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一次令人心跳的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诗经》中的三篇“风”,掌握了四言诗的诵读节

奏,粗通了课文的内容,那么课文的具体内容该怎样理解呢?我们下节课共同探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氓》的情节。

2、《氓》的艺术表达手法。

3、《氓》的女主人公形象。

4、《氓》中运用的对比方法。

教学步骤

一、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二、指名学生概括课文的内容提要。

三、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后,明确:《氓》全文共六章,是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的。

板书:恋爱(一、二章)

婚变(三、四、五章)

决绝(六章)

2、作者运用第一人称顺着婚恋三部曲的顺序来写,采用的是什么样的写作方

法?

明确:回忆和对比。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学习“恋爱”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3)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乘彼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4)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5)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明确:·(板书)感情基调:热情、幸福

·不是。从她的回忆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6)要求学生朗读一、二节。

2、学习婚变这一部分。

(1)小组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

明确:议论、抒情。

(3)提问: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比兴的艺术手法。

(4)提问:比兴的艺术手法我们在初中就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直,举一两例并说说比兴手法的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下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6)提问: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7)提问:结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认识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明确:(板书)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8)齐读这一部分。

3、研习“决绝”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提问: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板书)清醒、刚烈。

(4)提问:同学们可议一议,想一想,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明确:对比(板书)

(5)提问: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对比?

明确: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6)关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在文中的其他章节还有多处,请同学们找一找,试举几例。

明确:·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

(7)齐读第六章。

4、提问: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明确:(板书)勤劳、温柔、坚强。

5、提问: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做出清醒的决择时,并没有做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

明确:直接陈述。

教师补充:也就是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关于“赋”的手法的运用,我们在初中就学过。如《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6、提问: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的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人。

六、小结:

全诗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第三章为全诗的转折,诗中肯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一炉而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则应遭到我们的唾弃。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背诵《无衣》《静女》。

如何读诗经

就具体阅读方法而言,前人有不少值得我们继承、学习的成功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孔子所提出的“思无邪”的读《诗》方法,即要从正面理解诗意,不能想歪了,想邪了。《诗经》是中华文明大厦的支柱之一,她与大厦的存在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她歪了,那就意味着大厦倾颓。其次是缩短与《诗经》的时间距离。也就是说,在观念中,不要把她当作古诗,要看作就是自己或身边人作的。即如朱熹所说:“读《诗》且只将做今人做底诗看。”“读《诗》正在于吟咏讽诵,观其委曲折旋之意,如吾自作此诗,自然足以感发善心。”“千古人情不相违”,纵然《诗经》是数千年前旧物,事态万殊,而人的情感反映则与今人无别。在略检注解,疏通大意的基础上,把她的意思品读出来,而后与自己及身边、眼前的人、事、物联系起来,其中的道理、情感自然会汩汩流出,使自己进入情景之中,去体会其心灵的脉动。在这种情景下,你可能会把外在的什么赋比兴之类,统统淡化,而感受的是她的精神力量。其三是静心平读,反复涵泳,不可有丝毫私意掺杂。朱熹说:“读《诗》之法,只是熟读涵泳,自然和气从胸中流出,其妙处不可得而言,不待安排措置,务自立说,只恁平读着,意思自足。须是打迭得这心光荡荡地,不立一个字,只管虚心读他,少间推来推去,自然推出那个道理。”朱熹曾批评人说:“今公读《诗》,只是将己意去包笼他,如做时文相似,中间委曲周旋之意尽不曾理会得,济得甚事?”(上引皆见《朱子语类》卷八十)这就是说,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强加在诗上,而要通过反复涵泳,让诗意自然流出,而与自己的情感、思想相融汇。王*明《传习录》中有训蒙的《教约》,他说:“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王*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9页)这是让《诗经》的精神汇入自己血液的一种方法。

__诗经原文拼音和解析

诗经拼音是[shī jīng],其原文和解析分别介绍如下:

1、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3、译文二部分: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去挑选它。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4、总结:《诗经》不仅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有形的历史阶段四言诗,且这种体式影响波及了后世各代的诗歌创作,后代的五七言诗,尤其五言诗,是在它基础上的突破。

__诗经原文拼音翻译

__诗经原文拼音翻译如下:

__诗经原文拼音翻译。

翻译:采呀采呀采__,采呀采呀采起来。采呀采呀采__,采呀采呀采得来。采呀采呀采__,一片一片摘下来。采呀采呀采__,一把一把捋下来。采呀采呀采__,提起表襟兜起来。采呀采呀采__,掖起衣襟兜回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__(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诗中完全没有写采__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手法上分为《赋》《比》《兴》。《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子衿》的全文正确读音

zǐ jīn

子衿

qīng qīng zǐ jīn , yōu yōu wǒ xīn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zòng wǒ bù wǎng , zǐ níng bù sì yīn ?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qīng qīng zǐ pèi , yōu yōu wǒ sī 。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zòng wǒ bù wǎng , zǐ níng bù lái ?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tiāo xī dá xī , zài chéng què xī 。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yī rì bù jiàn , rú sān yuè xī 。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深思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深思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扩展资料:

《郑风·子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一个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他们相约在城楼见面,但久等不至,女子望眼欲穿,埋怨情人不来赴约,更怪他不捎信来,于是唱出“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无限情思。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采用倒叙的手法,充分描写了女子相思的心理活动,惟妙惟肖,意境幽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情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作品。

诗经秦风蒹葭全文注音是什么?

诗经秦风蒹葭全文注音如下:

jiān jiā cāng cāng ,bái lù wéi shuāng 。suǒ wèi yī rén ,zài shuǐ yī fāng 。

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sù huí cóng zhī ,dào zǔ qiě cháng 。sù yóu cóng zhī ,wǎn zài shuǐ zhōng yāng 。

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jiān jiā qī qī ,bái lù wèi xī 。suǒ wèi yī rén ,zài shuǐ zhī méi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sù huí cóng zhī ,dào zǔ qiě jī 。sù yóu cóng zhī ,wǎn zài shuǐ zhōng chí 。

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jiān jiā cǎi cǎi ,bái lù wèi yǐ 。suǒ wèi yī rén ,zài shuǐ zhī sì 。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sù huí cóng zhī ,dào zǔ qiě yòu 。sù yóu cóng zhī ,wǎn zài shuǐ zhōng zhǐ 。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作品简介与赏析

《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

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作品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读者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

诗经《葛覃》中“_”和“_”怎么读?(_,有两个音,du和yi)

_读huò,煮,此指将葛放在水中煮。

_读yì,厌倦,厌烦。

出自周代无名氏的《周南·葛覃》

原文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_,为_为_,服之无_。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_我衣。害_害否?归宁父母。

译文

葛草长长壮蔓藤,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碧绿又繁盛。黄鸟上下在飞翔,飞落栖息灌木上,鸣叫声声像歌唱。

葛草长长壮蔓藤,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浓密又茂盛。收割回来煮一煮,剥成细线织葛布,穿上葛衣真舒服。

回去告诉我师姆,我要告假看父母。快把内衣洗干净,再洗外衣成楚楚。洗与不洗整理好,回家问候我父母。

扩展资料:

对于此诗主旨,千百年来争论不断。古人多视为实施道德教化的经典之作,而今人多理解为劳动人民的诗歌。古代学者多认为诗中的女子应是一位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俱佳的后妃,诗写后妃出嫁前的准备,赞美她的美德;

近现代学者认为此诗为一首描写女子准备回家探望爹娘的诗,叙述她在采葛制衣时看见黄雀聚鸣引起了她和父母团聚的希望,在得到公婆及丈夫的应允后就告诉了家里的保姆,开始洗衣,整理行装,准备回娘家。全诗三章,每章六句,虚实相生,妙于取譬,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喜悦而急切的企盼之情。诗中充满了快乐的气氛,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经》关雎 怎么读(全诗)

关关雎鸠,guān guān jū jiū

在河之洲。zài hé zhī zhōu

窈窕淑女,yǎo tiǎo shū nǚ

君子好逑。jūn zǐ hǎo qiú

参差荇菜,cēn cī xìng cài

左右流之。 zuǒ yoù líu zhī

窈窕淑女,yǎo tiǎo shū nǚ

寤寐求之。 wù mèi qiú zhī

求之不得,qiú zhī bù dé

寤寐思服。wù mèi sī fú

悠哉悠哉,yōu zāi yōu zāi

辗转反侧。zhǎn zhuǎn fǎn cè

参差荇菜,cēn cī xìng cài

左右采之。 zuǒ yoù cǎi zhī

窈窕淑女,yǎo tiǎo shū nǚ

琴瑟友之。 qín sè yǒu zhī

参差荇菜,cēn cī xìng cài

左右芼之。 zuǒ yoù mào zhī

窈窕淑女,yǎo tiǎo shū nǚ

钟鼓乐之。zhōng gǔ yào zhī

《关雎》全诗译文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黄河小岛上。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文静秀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长短不齐鲜荇菜,顺着水流左右采。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文静秀丽好姑娘,白天想她梦里爱。

窈宨淑女,寤寐求之。

追求姑娘未如愿,醒来梦里意常牵。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相思悠悠情无限,翻来覆去难成眠。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长短不齐荇菜鲜,采了左边采右边。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文静秀丽好姑娘,弹琴奏瑟亲无间。

窈宨淑女,琴瑟友之。

长短不齐荇菜鲜,拣了左边拣右边。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文静秀丽好姑娘,敲钟打鼓使她欢。

窈宨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 西周初年至 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 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 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1]《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 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 风》、《 雅》、《 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 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 孟子、荀子、 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