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论语 一论语

2023-02-04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是失却头脑?

原句出自《论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讲真的,我特别讨厌有人改古文,但你既然问了,我可以用自己的理解给你解读下,闻,其实就是听看思一起的结果,就是多多观察思考,选择优质的加以学习;见就是看识就是辨识,见多了就能分辨了。怎么会失却头脑?我真的很讨厌这种乱改圣贤名言的旁门左道,这就是《论语》和《传习录》凑一起瞎改的玩意儿。。。毫无推敲的意义。。。

《论语·阳货第十七》24:都是聪明人

《论语·阳货第十七》24:都是聪明人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贡向老师讨教:“君子亦对人有厌恶吗?”先生说:“有的。厌恶喜好扬人恶的人。厌恶居下位而毁谤居上位者的人。厌恶勇而无礼的。厌恶果敢窒塞不通的人。”先生说:“赐呀,你亦有所厌恶吧?”子贡回复道:“我所厌恶的是抄袭他人思想而自以为知的。不懂逊让服从而自以为是勇敢的。攻击他人隐私而自以为直的。”

孔子有弟子三千,有名有姓有不世之功的难以胜数,被后人尊为贤人的有七十二人,在思想上颇有建树被尊为孔门十哲的有十人。让孔门学说影响所在之世乃至于再传弟子所在之世的也不在少数。然而,真正发展孔子学说使之历百代而不朽的大概只有曾子和子贡两人。

曾子是个稳扎稳打的实践派,每日三省其身,靠着勤勉谨严的作风,用近乎机械的苛刻,将孔子的学说不走样的传承下去,让孔子的文化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子贡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学霸级的聪明人,善于高度凝练和概括,在与孔子的多次对话中,均能通过同频共振,想老师之所想,急老师之所急。孔子去世后,子贡更是通过不断地神化孔子的思想,让孔子的学问逐渐成为各个时代的显学。

很显然,子贡是个聪明人。如此一来,他与孔子的对话便显得格外有观赏性,毕竟那是两个聪明人之间的对话,就像两个高手之间的过招。都是聪明人,既有出乎意料的精彩招式,又有点到为止的大师风范。

子贡问老师,“君子亦有恶乎?”

孔子当然知道,子贡正是自己有所恶,才纠结于君子能不能有恶的。这个“恶”是厌恶的意思,在子贡看来,君子对人应该是接纳宽和的,似乎不应当有所厌恶。特别是孔子作为万世师表,作为自己的老师,在教育方面讲究的是有教无类——自性束脩以上皆尽心教诲。老师的做法,显然在子贡心中形成了错觉。

孔子的回答是肯定的——“有恶”。而且孔子所列举的君子厌恶的人,皆是越位、逾分之人。孔子不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而且启发子贡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子贡所列列举的所厌恶的人,皆是与自己关联的越位、逾分者。

一、称人之恶者

“称人之恶者”说到底就是马列主义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的人。《弟子规》中讲“扬人恶,即是恶”。

德贵慎独,德最主要的功用是用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用“德”来约束和规范他人,并且对他人的行为冠以“恶”之名大肆宣扬的,实际上是一种逾分。

二、居下流而讪上者

“居下流而讪上者”讲的是居下位而毁谤居上位者的人。孔子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在其位,谋其政”。在什么位置上就做这个位置上应当做的事儿。不对他人位置上的事儿指手画脚,毕竟自己并不掌握那个位置上已经掌握的全部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轻率毁谤他人,既不智慧,也不道德。

“居下流而讪上者”是越位的人,没有把自己摆在恰当的位置上规范自己的言行。

三、勇而无礼者

“勇而无礼者”,实际上是凭持“勇”之名,行失礼之实。所谓的“失礼”,是对秩序有破坏的言行。

四、果敢而窒者

“果敢而窒者”与“勇而无礼者”的性质差不多,都是凭持相应的“德名”,而行破坏德名的实。所谓的“窒”,是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接受他人的意见。以果敢为名,不虚心接受意见,不与他人交换信息。

五、徼以为知者

子贡所讲的“徼以为知者”应该是他自己所真心讨厌的人。把别人的思想当做自己的见地,这种做法在今天的学术界,也是非常招人讨厌的,就像偷窃别人的专利一样。

六、不孙以为勇者

“不孙以为勇者”是眼中完全没有他人,即便别人有高明过自己的方面,也不信从,不谦让,而且以“勇”之名一意孤行。

七、讦以为直者

“讦以为直者”是毫不负责的攻讦他人隐私,且自以为是直的人。

先前,有小报记者称某大人物潜规则了某剧组的全部女演员。且不说他讲的事情是不是客观,单从他攻讦他人隐私的轻率上看,已经不是一个有职业操守的记者了。说话也好,写文章也好,是要考虑听话、读文章的人的感受的,是要对听者和读者做出健康向上的引导的。任何不负责任的攻讦都不是真正直。即便是冠以头脑简单,也是不可以原谅的。

通过已往的事,可以推知未来的事.指头脑十分敏锐.论语中的哪个成语

见微知著

jiàn wēi zhī zhù

【解释】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结构】连动式。

【用法】指从事物的苗头可以推断其发展趋势并认识问题的实质。一般作谓语、宾语。

【正音】著;不能读作“zhuó”。

【辨形】微;不能写作“徽”。

【近义词】原始见终、因小见大

【例句】明智的人善于~;从而做出科学的论断;于是便成了所谓的未卜先知。

论语十二章中我们永远不忘不能忘哪句话提醒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光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方法。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而如果一味空想却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

如有不懂欢迎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