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试题 论语试题及答案六年级

2023-02-04

本文目录一览:

《论语●子张篇》阅读题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以下是我收集整理了《论语●子张篇》阅读题,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徳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本章楚狂接舆表面借斥责“__ _____”,实际上却是劝告孔子及时回头。他劝孔子回头是因为“__________”,孔子明白表明自己积极入世的态度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简要说说他们的不同。

二、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耕。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乌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面对纷乱的社会,长沮、桀溺两人和孔子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态度?

(2)你是怎样看待“辟人之士”的?请简要评析。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4.(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2分)

(2)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2分)

四、逸民①: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②,行中虑③,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④,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18.8)

【注释】①逸民:隐逸的人。②言中伦:言语合乎伦理。中(zhònɡ),符合,合乎。③行中虑:行为合乎理智。④放言:不谈世事。

(1)下面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伯夷和叔齐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辱没自己的身份。

B、孔子认为柳下惠和少连降低自己的意志,辱没自己的身份,可是他们言语合乎伦理,行为合乎理智。

C、孔子认为虞仲和夷逸避世隐居,不谈政事,洁身自爱,离开官位是逃避现实,是不可取的。

D、文段反映了孔子遇事态度、政治思想以及“礼”的主张。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反映的孔子为人处事的态度。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①也,无莫②也,义之与比③。”(4.10)

【注释】①适(dí):专主,主张。②莫:不肯。③比(bì):接近;靠拢。

五、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2.18)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8.12)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19.13)

(1)下面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做官要多听、多看,有把握的才说、才做,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错误、减少后悔。

B、谨言慎行“寡尤”“寡悔”是孔子为官从政的观点之一。

C、子夏认为,官做得好要继续学习,学习优秀也应该去做官实现自己的理想。

D、孔子认为学了三年,还不想着做官,这样的人是不容易找到的。

(2)结合上面语段的内容,说说孔子在下面语段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13.5)

六、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1)《论语》中经常拿屋舍厅堂来比喻一个人的学问造诣,例如上述文字中子贡就把孔子的学问比作数仞之高墙,而孔子也曾称子路的学问已经入门,但还未达到一定的境界,由此可以提炼成语____________。

(2)子贡的说法发人深省,按照他的说法,“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的话宜于何处?请做评价。

七、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1)、子贡用“____”比喻意在说明自己远远比不上孔子,认为孔子的道德高过是不能超越“____”。如果有人想诋毁仲尼,就显其“______”。

(2)、从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怎样的.态度?请作简要分析。

八、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①,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馁②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19.25)

【注释】①得邦家者:指做了诸侯或卿大夫。②绥(suí):安抚。

(1)下面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贤良,子贡自认不如孔子。

B、“馁之斯来,动之斯和”的意思是安抚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归顺,达到人和。

C、子贡极其推崇孔子的学说。

D、子贡认为,君子应当谨言慎行。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的选段,谈谈子贡是如何评价孔子的。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①见其不知量也。”(19.24)

【注释】①多:只,仅仅。

参考答案

一、(1)凤今之从政者殆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孔子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桀溺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不求过全,能答出一两点即可)

二、(1)长沮、桀溺:避世隐居;孔子:积极入世,求道改革。(2)辟人之士具有仁爱之心,虽身处逆境却心忧天下,表现了积极的人生观。

三(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2)“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四(1)C(孔子认为虞仲、夷逸避世隐居,不谈政事,洁身自爱,离开官位合乎权宜,是可取的。)

(2)孔子遇事态度灵活,但并不是不讲原则,他的“可”与“不可”皆以义为原则。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

1.C 2.孔子认为,修养仁德并不难,关键在于自己要立志求仁,并付诸行动,通过长期积累而成。许多人行仁却半途而废,那是他们对仁缺乏“忠”心,连“一日用其力于仁”都不愿意却借口“力不足”,即画地自己限而不肯在行仁上下工夫所造成的。 【解析】 1. 试题分析:孔子不是“批评他半途而废”,而是批评他画地自限,不想前进。孔子并没有责备那些因力量不足导致“中途而废”的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点评:对于该题型,一般情况下都是选“不正确”的一项,因此该题中的选项对理解文章有很好的指导性作用,同学们遇到难以理解的部分,可以参照本题的选项进行分析。不过也有该题这样的选择“正确”的,所以同学们首先要先看清楚题干。 2. 试题分析:孔子认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可见,孔子认为:修养仁德并不难,关键在于自己要立志求仁,并付诸行动,通过长期积累而成。 考点:探究文本某个问题。 点评:既然是探究,其探究结论也应该是富有个性色彩的。我们说一切要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要从社会存在的事实出发,但这绝对不是要我们做材料或社会存在的奴隶,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问题,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问题。 参考译文:(一)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二)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三)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一些简单的论语的题目

一、请谈谈你学习《论语导读》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对于每个教育者更是如此。

1.、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2、做人要重视“仁德”。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3、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2、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3、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4、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精神。

二、儒家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儒家学说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忠恕”既是“仁者爱人”的表现,又是“推己及人”的具体化。

“忠恕之道”具体表现为两方面:“忠”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恕”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忠恕之道”是达到“仁”的最高精神境界的具体途径与方法,是“亲民”、“明明德”、“至善”,是大学之道 ,又表现为“致中和”的“中庸之道。

当代价值:

1、“忠恕之道”是人类的普遍伦理,是解决人类社会各种矛盾的共同道德规范

人类的共同伦理是维系与稳定人类社会生活、不同群体交往关系、调解不同集团矛盾关系的主要道德规范和重要思想原则,是维持人类持久和平、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遍伦理基础。

孔子与儒家的“仁学”、“仁者爱人”、“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都包含普遍伦理的品格,它反映了人类理性自觉,反映了普遍的人性要求。

2、“忠恕之道”是争取人类永久和平、维护可持续发展的普遍真理

“忠恕之道”,思想基础是人类普遍之爱,是解决人类争端、争取持久和平的共同思想前提与普遍伦理。

儒家学说的现世主义、普世主义,是全人类争取持久和平、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遍真理。

三、谈谈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儒家文化是具有鲜明的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君子是我们做人的目标,是我们努力要做成的一种人。

(1)君子坦荡荡,君子无所争,君子喻于义。也就是说君子要学会宽容、谦让、明白大义。

(2)君子不器,指君子具有多种才艺。文质彬彬:指君子既文雅又朴实。无适无莫:指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固定不变的要怎样做,也没有固定不变的不应该怎样做,而是怎样适合情理,就怎么去做。

(3)修己以敬:君子是使自己修身养性恭敬谦逊。矜而不争:君子庄重自守,与人无所争;能够合群相处,但不与人相互勾结。躬行君子:君子凭文章来交朋友,靠朋友的交往来培养仁德。安守节操:君子在穷困时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了。

(4)君子处世待人时常注意自己的容貌真诚谦和;常注意脸色庄重严肃;常注意说话的言辞和语气。君子要重视百姓、粮食、丧礼、祭礼。君子给老百姓好处,但自己不耗费;役使老百姓,但不招致老百姓的怨恨;追求仁义,却不贪婪财利;态度舒泰矜持,却不骄傲;威严庄重,却不凶猛。君子有九思。

四、谈谈你对儒家孝道的理解孝的现代意义

孝道的内涵可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敬养:孝有三等:最上是尊亲,即爱戴和崇敬父母,其次是不辱,即不亏身体,不辱自身和为亲复仇;最后是养亲,即养口体。

2、侍疾:任何人都是要衰老的,人老了病就多,这是自然规律。一定要知道父母的年龄,把父母的健康放在心上。在给父母生病和治病的过程中,要特别进行精心的照顾。

3、立身扬名,立身行道,扬名显亲,就是给父母带来荣誉,这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4、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为如果绝嗣,像孝敬父母、扬名显亲、祭祀祖先这样的事就无人做了,故没有子孙是最大的不孝。

5、谏诤:对父母的不义或不法行为,要进行诤谏劝止,不能盲目顺从。

6、善终:要以崇敬的态度时时记住父母和祖先。追念父母和祖先,其形式就是祭祀。

现代意义:

1、孝道具有社会普遍意义和人类共同适用性

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历史的产物,涉及人类共同的心理和情感,在任何时候都是道德全民性和稳定性的体现。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弘扬孝道

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使尽孝尽悌与市场经济的规则形成良性互动,既可以保证孝道这一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也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弘扬孝道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和国家的基本细胞。基本单元稳定,社会才能和谐;细胞健康,国家这一机体才会强壮。而要保证家庭和睦稳定、生机勃勃,克尽孝道就是基础的基础。

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结合论语中“礼”的思想,谈现代人道德修养

句意:做人要有礼貌,没有礼貌,怎么来做人啊!

礼,是指我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外在表现的行为、规则和形式的总和。

现代人的道德修养可以概括为“知”、“情”、“意”、“信”、“行”五个方面。

所谓“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于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道德原则规范的认识。所谓“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行为所产生的情绪反应,是在“知”的基础上产生,并往往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取向。所谓“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中,自学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而作出行为抉择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所谓“信”,即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某一道德的深刻而有根据的真诚信服及由此产生的对该道德义务的强烈的责任感。所谓“行”,即习惯化了的道德行为,是指人们由于自身的道德修养,使其自学遵守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一种日常的行为习惯。

可见,礼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道德体现了礼的精华、礼的内涵。礼和道德的关系密切,对提高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很重要。

六、孔子教育观

孔子的教育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有教无类。孔子大胆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口号,首创私人办学之风,不论贵贱、贫富、智

愚 ,长幼,只要到了一定的年龄,悉数给予教育。

二、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资质、秉性,分门设科,因材施教。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是识才,真正地了解学生。其次是育才,在了解材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他不同的教诲。

三、教学相长。孔子对学生是非常平易近人的,也很民主,常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孔子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对提不出不同观点的学生,反而有些不满。

四、全面教育。孔子认为,一个统治者首先是一个卓而不群的君子,君子应做到智者不惑、全者不惧、勇者不忧,并且要多才多艺。而且,孔子还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教育要从教人做人开始。

五、一视同仁。在孔子眼里,所有的学生都是他的弟子,他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没有亲疏厚薄之分。

七、从社会现实出发,谈谈你对孔子义利观的理解

“义”者,宜也。“中庸”便是适宜的意思,后来则指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应当遵循的最高原则和应当追求的最高道德;“利”,是指能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利益和功利。 儒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重利轻义”(或者先利后义)的思想,孔子认识到了利益是使老百姓安定的重要因素,治国安民不能忽视利益的取得。

另外,在义利关系上,孔子有明显表现出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思想。讲到了“见利思义”“见利忘义”,符合道义,取之无妨,这叫做“义然后取”,足是和足兵体现了公里追求,而民信则属于道德追求的范围,这段话是子贡以非此即彼的方式要求孔子在义利之间进行选择。在这种对立形势下,孔子讲道德追求置于优先于利的地位。

同时,孔子的义利观又是以大利大义为旨向的。我们也不难发现,重利轻义是适合我们现在的义利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和金钱的关系问题明显的突现出来了,正确看待和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做人、立身的大事。这应当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孔子所说的“见利思义”,也有助于启迪社会成员在这方面做出正确的道德取向。

八、谈谈你对中庸的理解和如何在社会中做到中庸

中,不是折中,而是公正、适当、合乎道,遵循道。什么是道?《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也就是合乎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叫做道。

什么是庸?就是不易,或者说不变。而不是平庸、不冒尖。世界永远是遵循自然规律的,这种不变的特性就是庸,所以说是天下之定理。

中庸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站在世界的角度,自然永远是合乎客观规律(道)的,这就是中庸。站在“我”的角度,认识到世界的客观性,并始终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就是中庸。

做事符合天下正道,用一种客观的视角、平和的心态,考虑周全的方法来处理,强调自我批评,坚持以诚修身,根据自己的身份做事,做该做的事情。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尽力做到最好。对身边所有人的关系都要符合礼仪,拥有知、仁、勇三德。永远保持真诚。有机会的时候能做出大的贡献,而在没有机会的无道之时又能自保。

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请结合《论语》中的信道原则,谈现实生活中的诚信之道。

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学习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严格地要求自己做到不自欺亦不欺人,不护短亦不造假,在无人监督时亦能自律,勇于改过等。学校求知,是一个艰苦的学习过程。求学时应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可以不懂装懂,欺世盗名。

人际交往:以诚相待,以真情实意对待朋友,不可口是心非,隐瞒实情。以信相交,朋友之间必须诚实忠信,一旦欺骗朋友,朋友也不会信任自己,便会破坏了大家的友谊。以道义相交,将人际交往建立在道义的基础上,彼此皆以道义为原则,这是一种君子之交。以平等相交,将友谊建立在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基础上。

营商:从营商角度来看,「诚信」主要有以诚待客、货真价实、公平买卖、信守合同、偿还借贷、不做假帐等。

为政:对于从政者来说,取信于民是最为重要的。只有政府守信,赏罚分明,人民才能信赖政府,遵纪守法,所以对于政府来说,祸莫大于无信。

十、孔子一直强调“君子之道”,而现代人则强调“道德自律”,请谈谈你对两者的理解,并阐述其在社会伦理实践中的现实意义。

在关于“君子”的诸多论述中,孔子的一句话综合了君子人格的道德内涵:“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君子义以为质

孔子反复强调,“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把利看得很轻,穷不失义,弱不丧志,并把义利之辨看成是君子和小人的分界线。

但这并不是说君子不懂得利与义的关系,一概反对利,而是强调正当谋利,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过,利固然不可一概排斥,但利的追求始终必须处于义的制约之下。正是在此意义上,孔子一再强调“见利思义”;如果不合乎义,则虽有利,亦不足取;相对于义,利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

2、君子礼以行之

君子以“义”为质,是就君子内在的道德品质而论。就生活和人际关系而论,则“君子礼以行之”。

儒家所说的礼,是指作为当时社会道德规范的一套生活行为准则。守礼,社会才能维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局面,实现上下和谐的社会环境。所以,遵守“礼”是君子最首要的要求。孔子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具体说,君子遵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辞让谦和。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在为人处世方面,君子与士是这样做的:“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泰而不骄”、“矜而不争”,“切切偲偲,恰恰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希望有用…………

论语考试老师一般会出什么题目

阅读《论语》十则,完成9-------13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注音并解释.

1不亦说乎( ) 2人不知而不愠( )

3传不习乎( ) 4学而不思则罔( )

10,在文中找出两处写学习态度的句子,并把它译成现代汉语.

1

2

11,本文中有许多地方谈到了修身做人,你认为对你启发最大的是哪一点,请谈谈.

12,在你的学习中,你是否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本文中所谈的某一种学习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13,《论语》一书记录了两千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读了上面的十则,你一定收获不小吧!怎么样,也试着编一则吧!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修身做人均可,但尽量要经典些.

国学达人挑战赛题库(论语篇)

2015国学达人挑战赛题库(论语篇)

一、填空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仁者爱人”或“仁”)

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被誉为什么?(圣人)

3.孔子的弟子约有多少人?(B)

A、二千B、三千C、四千D、五千

4.“君子惠而不费”下面四句是什么?(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5.孔子认为生活的最高原则是什么?(仁)

6.“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试问是哪五者?(恭、宽、信、敏、惠)

7.“匹夫不可夺志也”上面一句是什么?(三军可夺帅也)

8.对于富贵,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取之以义)

9.孔子提倡哪两种教学方法?(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10.孔子十五岁开始立志于学,到了三十岁左右,通晓“六艺”,试问哪“六艺”?(《书》《诗》《易》《春秋》《礼》《乐》)

11.说出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质至少三个。(仁、义、礼、智、信、勇)

12.孔子弟子中贤达者多少?(七十二)

13.“君子成人之美”后一句是?(不成人之恶)

14.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仁政)

15.孔子的消极思想是什么?(忠君尊王)

16.孔子被封为什么王?(B)

A、文惠王B、文宣王

17.孔子名什么?孔子字什么?(丘,仲尼)

18.孔鲤是孔子的第几个儿子?(A)

A、第一个B、第二个C、第三个D、第四个

19.孔子首创了什么教育?(B)

A、贵族教育B、平民教育C、素质教育

2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的“愤”和“悱”各是什么意思?(愤:想弄明白而弄不明白。悱:想说而说不出来)

21.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下列哪一位?(C)

A、子路B、曾皙C、颜回D、公西华

22.哪一年是孔子诞辰2555周年?(D)

23.孔子的生日是哪一天?(9月28日)

24.儒家讲人生过程有八个过程,也称“八条目”,请至少讲出三条。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5.“六十而耳顺”“耳顺”是什么意思?(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蜚。

26.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多少年?(14年)

27.孔子的母亲的名字是什么?(颜征在)

28.现存《论语》共多少篇?(B)

A、19B、20C、25D、28

29.孔子在何处设教?(A)

A、杏坛B、桃坛C、梨坛D、田园

30.孔子把什么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仁、义)

31.孔子整理、编订了哪些古代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

32.孔子的思想什么时候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汉朝以后)

33.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什么?(国老)

34.下列三项中,哪项与孔子无关?(A)

A、孔杯B、孔林C、孔道

(注:孔杯:兄弟的代称。孔林: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孔道:孔子的学说。)

35.孔子所删修的《春秋》是依据哪国史料整理而成的?(A)

A、鲁朝B、宋C、秦D、齐

36.从何时起,《论语》被钦定为科举 考试 必读教科书?(B)

A、宋B、元C、明D、清

37.“质胜文则野”下一句是什么?(文胜质则史)

38.孔子周游列国为期15年,对还是错?(错,应是14年)

39.“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哪四部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40.下列不是出自《论语》的成语是哪一个?(B,出自《孟子》)

A、朽木粪土B、杯水车薪C、祸起萧墙D、一匡天下

41.请背出《论语》中孔子“教”与“学”理念的句子不少于五句: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6)学而时习之。

(7)温故而知新。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这则殆。

42.“孔子认为‘为仁之本’是‘忠义’”,这句话对还是错?(错。应是孝悌)

43.“悌”是什么意思?(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44.谁去世后,孔子悲呼“噫!天丧予!天丧予!”?(D)

A、颜征在B、孔鲤C、子路D、颜回

45.孔子死后,鲁哀公亲制诔(lěi)文悼念孔子,诔文中称孔子为什么?(尼父)

46.历代帝王除亲自前往曲阜致祭外,还派官员致祭孔子,前后共有多少次?(196次、128次、156次)

47.孔庙的主体建筑命名为什么?(大成殿)

48.孔子教子学诗学礼,历来传为美谈。孔子后代自称以什么传家?(诗礼)

49.孔子年轻时曾经担任过哪两种卑微的工作?(委吏:管理仓库;秉田:管理畜牧)

50.孔庙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三大古建筑群。1961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51.孔府即衍圣公府,位于曲阜城中紧邻孔庙,是孔子嫡长孙世袭衍圣公的衙署和府第,有“天下第一家”之称。

52.孔府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53.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地。

54.在孔子以后的两千多年里,孔子思想首先传入朝鲜、越南、日本等亚洲国家。

55.一九八八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们聚会巴黎,他们得出的结论之一便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56.“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试问是哪五者?(恭、宽、信、敏、惠)

57.对于富贵,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取之以义)

58.孔子提倡哪两种教学方法?(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59.说出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质至少三个。(仁、义、礼、智、信、勇)

60、孔子弟子中贤达者多少?(七十二)

二、名句填空

1.“君子惠而不费”下面四句是什么?

(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2.“匹夫不可夺志也”上面一句是什么?(三军可夺帅也)

3.“君子成人之美”后一句是?(不成人之恶)

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同门为,同志为。(朋,友)

6.“君子”古时指。(道德修养高、有学问、有地位的人。)

7.“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中的道是指(事物的基本道理)。

8.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9.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0.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11.,夕可死矣。(朝闻道)

1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3.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4.子曰:“始吾于人也,;今吾于人也,。于是改是。”(听其言而信其行,听其言而观其行)

15.夫仁者,,。能取近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6.子曰:“默而识之,,,何有于我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于我如浮云。”(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18.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9.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0.子曰:“三人行,。择其善者而从之,。”

(必有我师焉,其不善者而改之)

21.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22.子曰:“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

23.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24.,小人常戚戚。(君子坦荡荡)

2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6.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27.“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2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29.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3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1.子曰:“,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生可畏)

3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4.生羞恶之心而知义,生辞让之心而知礼,生是非之心而知耻。

35.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37.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会成全别人的,不促成别人的。(好事,坏事)

38.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39.为政之道,在于,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

40.士而怀居,不足以为矣。(士)

41.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42.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4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4.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4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可谓好学也已矣。”(月无望其所能)

46.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47.“见得思义”中的“义”的意思是。(道义)

48.“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中的“降”的意思是。(降低,改变)

49.根据提示,说出他是谁?(颜回)

A、他是鲁国人B、他是七十二贤之一

C、他死后,孔子连呼“天丧予!天丧予!”D、他敏而好学,能闻一知十

50.根据提示,说出他是谁?(子贡或端木赐)

A、他是最早的儒商B、他是孔子七十二门徒中最富有的弟子

C、他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D、孔子死后,他守了六年的丧。

51.根据提示,说出他是谁?(子路或季路或仲由)

A、他随孔子游学于列国B、他死于卫国的内乱中

C、孔子见南子时,他很不满D、他耿直好勇

52.根据提示,说出这是春秋时哪个国家?(齐国)

A、鲁昭公兵败曾逃亡至此B、它在现在的山东境内

C、孔子曾在此听过韶乐D、是周朝诸侯国之一,姜姓

53.根据提示,说出这是哪座城市?(洛阳)

A、它是我国的六大古都之一B、孔子曾问礼于此

C、历史上曾被称为东都D、以盛产牡丹出名

三、判断题

1.《论语》是孔子的个人著作。()(错)

2.孔子是师襄的老师。()(错)

3.闵子骞是一个胸怀宽广、孝敬父母的人。()(对)

4.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传授不同的教学内容,这叫做“因材施教”。()(对)

5.道德和言行,道德是第一位的、根本性的。()(对)

6.孔子主张的仁政的核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

7.“四海之内,皆兄弟”实际是说四海之内皆朋友。()(对)

8.孟子本着仁爱之心制止了白圭的治水方法,做了一件成人之美的好事。()(错)

9.有勇无谋是血气之勇,不能成大事。()(错)

10.有勇无仁,是匹夫之勇,不能持久。()(错)

11.有仁德的人必定勇敢。()(对)

12.勇敢的人必定仁德。()(错)

13.爱自己的子女,应当从目前的安危着眼。()(错)

14.爱自己的子女,应当从长远处着眼。()(对)

15.真心诚意对待子女,就要抓紧对他进行教育。()(对)

16.“君子有九思”意思是君子有九种法。()(错)

17.“小不忍则乱大谋”指“小的地方不能忍让,便会败坏大计划。”()(对)

18.“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意思是“结交正直的朋友,宽宏的朋友,知识渊博的朋友,这是有益的。”()(错)

19.“学无常师”指“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对)

20.管宁割席是为了与华歆绝交以表明两人志趣不投。()(对)

21.子夏所说:“仕而忧则学,学而优则仕”中的“优”是“优秀”的意思。()(对)

22.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陷于虚妄而危害身心;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迷茫而不明事理。(错)

23.《论语》是“四书”之一?(对)

24.孔子周游列国为期15年,对还是错?(错,应是14年)

25.“孔子认为‘为仁之本’是‘忠义’”,这句话对还是错?(错。应是孝悌)

26.“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对)

27.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明人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的教育家是孔子。(错)

四、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照一定时间、及时)(复习)

2.不亦说乎(“悦”的古字,愉快)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志同道合的人)(愉快、高兴)

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了解)(恼怒、生气)(道德高尚的人)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旧的知识)(新体会、新发现)(凭借)

6.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反思)

7.为人谋而不忠乎?(办事)(尽心竭力)

8.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实,真诚)

9.学而不思则罔(迷惑)

10.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1.诲女知之乎!(教给)(通“汝”你)

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通“智”智慧)

13.见贤思齐焉(贤人)(考虑)(看齐)

14.择其善者而从之(优点、长处)(学习)

15.士不可不弘毅(士人)(刚强、勇毅)

16.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谢)

17.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奉行)

18.其恕乎(儒家所倡导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19.己所不欲(喜欢)勿施于人(施加、强加)

五、解释下列语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它,不也很高兴吗?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4.吾日三省吾身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10.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11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12.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1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14.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

六、按要求默写课文中的有关语句

1.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的是: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表明了学须有友。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讲治学的人要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的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强调学习要有谦虚的态度,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8.强调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它类似的毛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0.讲儒家所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11.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人要不畏艰险环境,在困境中能够坚强不屈: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2.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十则的考题

《论语》十则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

三省()罔()殆()

2.填空:(5分)

《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8分)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⑵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三省:)

⑶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⑷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⑸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⑹不知①为不知②,是知③也(知③:)

⑺见贤思齐焉(齐:)

⑻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⑵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⑶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⑷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5.所选10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⑵关于思想品德修养;⑶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请分别就三个方面各举一则。(5分)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第三方面:

6.试将本文中的成语举出三例,并加以解释。(3分)

7.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5分)

8.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4分)

第二部分:

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学而》)

⑶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⑷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⑸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⑹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⑻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⑼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9."而"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6分)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⑶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⑷温故而知新()

⑸学而不思则罔()

⑹择其善者而从之()

10.《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3分)

11.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3分)

12.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5分)

13."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5分)

14.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4分)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4分)

16.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4分)

1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5分)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9、"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用原文句子填写)(5分)

20、第八则中"重"和"远"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4分)

21、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4分)

22、下列句子中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骄傲自满是求知的大敌,学而不厌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

D、武斌同学学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这归功于他经常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勤奋好学。

答案:1.略2.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儒;春秋;思想家;教育家3.⑴说:通"悦",愉快⑵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⑶信:真诚,诚实⑷新:这里指新的理解与体会⑸罔:迷惑。殆:有害或疑惑⑹知☆:通"智",聪明⑺齐:相同⑻弘毅:强毅4.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⑵(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⑶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⑷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5.略6.成语: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己等,解释略7.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8.略9.⑴表并列⑵表转折⑶表并列⑷表承接⑸表转折⑹表承接10.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11.学习方法;学习的乐趣;为人的态度即个人修养12.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13.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1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5.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1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7.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意思相近即可18.⑴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⑵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⑶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⑷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19、任重而道远20、"重"表现在"仁以为己任"上;"远"表现在"死而后已"上。2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2、D

语文根据《论语十则》出题

一、填空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论语( ) 吾日三省吾身( ) 诲女知之乎!( )

诲女知之乎!( ) 不亦说乎( ) 殆( )

人不知而不yun( )

2、在括号中解释加点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词语。

(1)温故知新( )_____________ __

(2)见贤思齐( )______________ _

(3)任重道远( )____________ ___

(4)三人行,必有我师( )____________ ___

(5)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__ _

(6)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 _

(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______ _________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 ________

二、选择题。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比较下列各句“而”的不同用法,按A、(顺接)B、(转接)分别归类,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A、学而时习之 ( ) B、人不知而不愠 ( )

C、思而不学则殆 ( ) D、择其善者而从之 ( )

5、下列对《〈论语〉十则》中句子(谈学习方法与谈学习态度)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A、(1)(2)(3)/(4) B、(2)(3)/(1)(4)

C、(2)(3)/(1)(4) D、(1)(3)/(2)(4)

6、选出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

A、别人不知道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B、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C、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D、别人不了解,我就不怨恨,不是君子吗?

(2)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

A、选择其中善良的跟随他,其中部善良的让他改正。

B、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C、看到他们的优点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让他们改正。

D、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三、阅读题。

A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岂不善者而改之。”

1、以上这几句语录选自《 》,这本书是记录_______________ 的书。这本书是 ____________家的经典著作,与《 》、《 》、《 》

合称“四书”。

2、从这句语录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_______________“学习”与“思考”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 3、从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种观点是否与第5条语录的观点相矛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从这几条语录看,孔子认为,一个人可以所有人那里学到东西,因为如果别人比自己优秀,那么 _______________;如果别人有缺点,那么_______ ____ ____

5、以上五条语录中,现在仍有生命力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略)

二、选择题。3、A 4、ABBA 5、D 6、(1)B (2) D、

三、阅读题

1、论语 孔子及弟子的言行 儒 孟子 大学 中庸 2、不断学习、复习 相辅相承 辩证统一的。3、温故知新 经常学习的人 不会矛盾 只要虚心学到处都有老师。 4、学习他优点 自己也有的就反省自己。5、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6、略

论语十二章专项强化练习题

1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3--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