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陈风 诗经国风陈风东门之杨

2023-02-04

本文目录一览:

《诗经》138.国风•陈风•衡门

《衡门》是一首安贫乐道的诗。

衡门 :衡,通“横”,横木为门,指简陋的门。

可以 :一说何以。

栖迟 :栖息,安身。

泌 :“泌”与“密”同,均为男女幽约之地,在山边曰密,在水边曰泌,故泌水为一般的河流,而非确指。

乐饥 :乐,通“疗”。疗饥;充饥。

岂 :难道。

河 :黄河。

齐之姜 :齐国的姜姓美女。姜姓在齐国为贵族。

宋之子 :宋国的子姓女子。子姓在宋国为贵族。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 ,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风》,“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收集了大部分为黄河流域的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十五个地方的民歌160首。这160首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称为“十五国风”,是《诗经》的核心内容。

这些诗有的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有的写征夫思家恋土,对战争的哀怨;有的记叙了奴隶终年的劳动生活,还有的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这些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与灾难,都是有感而发,真挚坦率,质朴流畅。

《国风·陈风》 为先秦时代陈国 民歌,共10首:宛丘、东门之枌 、衡门、东门之池、东门之杨、墓门、防有鹊巢、月出、株林、泽陂。

诗经《陈风》译文与赏析

陈风

陈风

陈,西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开国君主妫满,号胡公据说是帝舜的后代,因有功于周,武王封他于陈,并把自己的大女儿嫁给他。陈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疆域大致包括今河南东部和安徽西北部的部分地方。“陈风”就是采自这个地方的民歌。

当时,陈国王室崇尚巫术,继而全国巫风盛行。祭祀歌舞的集会,方便了青年男女的交往,所以在陈风中反映这种巫风的诗常伴以爱情。这是区别于其他方国民歌的一个显着特点。“陈风”共有10篇,计为:宛丘、东门之枌、衡门、东门之池、东门之杨、墓门、防有鹊巢、月出、株林、泽陂。

宛丘

【原文】

子之汤(1)兮,宛丘(2)之上兮。洵(3)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4)其鹭羽。

坎其击缶(5),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6)。

【注释】

(1)汤:舞姿摇摆的样子。

(2)宛丘:地名,今河南淮阳县。

(3)洵:确实。

(4)值:持。

(5)缶(fǒu):瓦盆,可敲击发声。

(6)鹭翿(dào):伞形舞蹈道具。聚鸟羽于柄头,下垂如盖。

【译文】

你舞姿热情奔放,在宛丘山坡之上。我诚然倾心恋慕,却不敢存有奢望。

你击鼓来声声传,宛丘之下舞翩然。无论寒冬和炎夏,手持鹭羽舞姿美。

你击缶来声声响,宛丘道上欢舞。无论寒冬和炎夏,手持鹭羽舞姿艳。

【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一位跳舞的巫女的喜爱之情,全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热烈。在保留原始宗教的某些狂热性、巫风炽盛而四季巫舞不断的陈国,男子被一位巫女舞蹈家的曼妙舞姿所深深吸引,却不敢奢望能够与她在一起,只是远远地关注她的一举一动。言语间透露出对巫女的爱慕之心。

此诗在技法风格上颇有特色。首章表达了诗人不能自禁的爱恋之情,次二章用白描手法,无一句情语,但所描绘的巫舞场景,无处不透露出巫女的吸引力,无声地表达了诗人对女子的关注和爱恋。牛运震《诗志》评此诗曰:“一头两脚,一曲两直,别格活调。”

东门之枌

【原文】

东门之枌(1),宛丘之栩(2)。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谷旦(3)于差(4),南方之原。不绩(5)其麻,市也婆娑。

谷旦于逝(6),越以鬷迈(7)。视尔如荍(8),贻我握椒。

【注释】

(1)枌(fén):木名。白榆。

(2)栩:柞树。

(3)谷(ɡǔ)旦:美好的早晨。

(4)差(chāi):选择。

(5)绩:把麻搓成线,纺织。

(6)逝:往,赶。

(7)鬷(zōnɡ):会聚,聚集。迈:行。

(8)荍(qiáo):锦葵。草本植物,夏季开紫色或白色花。

【译文】

东门之外种白榆,宛丘之下种柞树。子仲家中好女儿,大树底下翩翩舞。

良辰美景正当时,同往南方平原处。放下手中纺的麻,姑娘热情婆娑舞。

良辰佳会总前往,屡次前往已相熟。看你好似荆葵花,送我花椒一大束。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情歌,男女集会时歌舞,互赠礼物来表达爱慕之情。它反映了陈国当时尚存的一种社会风俗。诗是以男子为第一人称口吻写的,姑娘是子仲家的女儿。陈国的郊野外种着茂盛的白榆和柞树。姑娘在树下舞姿翩翩,小伙心生爱慕之情。在某一个良辰吉日,女子放下手中纺织的活,前往“南方之原”,在闹市翩翩起舞。男子眼中姑娘美如荆葵花,在姑娘心目中,小伙是她的希望和理想,她送他一束花椒以表白感情。二人感情真挚热烈,大胆奔放,也体现了当时的民风。

衡门

【原文】

衡门(1)之下,可以栖迟。泌(2)之洋洋,可以乐(3)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4)?岂其取妻,必齐之姜(5)?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注释】

(1)衡门:横木做成的门,指简陋的居所。

(2)泌(bì):泉水。

(3)乐:疗救。

(4)鲂(fāng):同下“鲤”均为鱼名,较为名贵。

(5)齐之姜:齐国的姜姓美女,姜姓在齐国为贵族。下“宋之子”也是名流贵族。

【译文】

横木为门住所简,可以当作栖身处。泉水流淌不停息,可以止渴还充饥。

难道想要吃鱼时,定要鲂鱼才甘心?难道想要娶妻时,必要娶那姜姓女?

难道想要吃鱼时,定要吃那黄河鲤?难道想要娶妻时,必要娶那宋姓女?

【解析】

许多学者认为此诗乃隐者表述安贫乐道之词。但也有学者从上古时期的民俗考察,认为这是一首情诗。结合当时民歌创作的时代特征,将这首诗定位为一首带有哲理意味的情诗较为贴切。

诗在章法上十分独特,先是叙事,由叙事引发议论。男女相爱至深,男子不由发出一番感慨:吃鱼何必一定要黄河中的鲂鲤,娶妻又何必非齐姜、宋子不可?只要是两情相悦,谁人不可以共度美好韶光?本诗虽然简单明了,但表现了上古陈地百姓自由、纯朴的爱情意识。

东门之池

【原文】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1)。彼美淑姬,可与晤歌(2)。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3)。彼美淑姬,可与晤语(4)。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5)。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注释】

(1)沤(òu):长时间用水浸泡。纺麻之前先用水将其泡软,以便取出纤维。

(2)晤歌:用歌声互相唱和。

(3)纻(zhù):麻的一种。

(4)晤语:会面谈心。

(5)菅(jiān):菅草。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细长,可做索。

【译文】

东门外有护城河,可以浸麻和泡葛。温柔美丽好姑娘,与她相会问歌唱。

东门外有护城河,河水可泡浸纻麻。温柔美丽的姑娘,与她倾谈情相和。

东门外有护城河,河水可泡浸菅草。温柔美丽的姑娘,与她叙话真快活。

【解析】

这是一首情诗。表现了在劳动中的男女之间大胆而直接的爱慕之情。沤麻是相当艰苦的劳动。但是这艰苦的劳动中,能和自己钟爱的姑娘在一起,又说又唱,心情就大不同了。相聚的喜悦远远超过了劳动的艰辛,歌声充满欢乐之情。全诗三章十二句,每章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这种重章复沓的形式是中国民歌传统的语言形式。诗歌通过反复吟唱,既表现劳动青年感情的纯朴强烈,又加强了主题。

东门之杨

【原文】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1)。昏以为期,明星煌煌(2)。

东门之杨,其叶肺肺(3)。昏以为期,明星晢晢(4)。

【注释】

(1)牂牂(zānɡ):形容树叶茂盛。

(2)煌煌:星光灿烂的样子。

(3)肺肺(pèi):同“牂牂”。

(4)晢晢(zhé):同“煌煌”。

【译文】

东门有株大白杨,风吹叶儿沙沙响。约好黄昏来相见,一直等到星满天。

东门有株大白杨,风吹叶儿沙沙响。约好黄昏来相见,一直等到星灿烂。

【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主人公与心上人相约黄昏后,他满怀希望地站在树下等待情人的到来,一直等到启明星都出现在了东方。虽然诗中没有提到情人是否最终到来,但等待的那份焦灼和惆怅早已跃然纸上了。

此诗运用的并非“兴”语,而是情景如画的“赋”法描摹。终夜难耐的等待中,有风吹白杨树声和“煌煌”明星之景的点染,烘托了不见伊人的焦急和怅惘。全诗无一句情语,而懊恼、哀伤之情自现,这正是本诗情感抒写上的妙处。

墓门

【原文】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1)。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2),谁昔(3)然矣。

墓门有梅,有鸮(4)萃止(5)。夫也不良,歌以讯(6)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注释】

(1)斧以斯之:指用斧头将树木劈开。斯,劈开,砍掉。

(2)已:止,指改过自新。

(3)谁昔:往昔,从前。

(4)鸮(xiāo):猫头鹰,古人认为是恶鸟。

(5)萃止:聚集,栖息。

(6)讯:告诫。

【译文】

墓门前有大枣树,拿起斧头砍掉它。那是个不良之人,国中人人都知道。

知道他坏不悔改,从来他就是如此。墓门前有棵梅树,猫头鹰来栖息此。

那是个不良之人,唱歌规劝他悔改。规劝他却不曾听,摔了跟头才想起。

【解析】

这是一首讽刺、斥责品行邪恶的统治者的诗,表达了陈国的百姓对统治恶行的不满和憎恨之情。本诗仅两章十二句,短小精悍,四字齐言的诗句抑扬顿挫,用指斥告诫的语气抒发愤恨之情。两章的开头以动植物起兴,其象征意义耐人寻味。国家坏人当道,多行不义,人们在愤恨之余,也流露出了对国家前途兴亡的担忧和感叹。

防有鹊巢

【原文】

防(1)有鹊巢,邛(2)有旨苕(3)。谁侜(4)予美?心焉忉忉(5)。

中唐有甓(6),邛有旨鷊(7)。谁侜予美?心焉惕惕(8)。

【注释】

(1)防:水坝。

(2)邛(qiónɡ):山丘。

(3)苕(tiáo):苕草,一种长在低湿处的植物。

(4)侜(zhōu):欺诳。

(5)忉(dāo)忉:焦虑忧愁的样子。

(6)甓(pì):砖瓦,瓦片。

(7)鷊(yì):通“虉”,绶草,一般生长在阴湿处。

(8)惕惕:形容提心吊胆。

【译文】

堤坝喜鹊来筑巢,土丘上面长美苕。是谁离间我爱人?让我心忧添烦恼。

庭中通道铺瓦片,土丘上面长美绶。是谁离间我爱人?使我心焦添烦恼。

【解析】

这首一首情诗,表达诗人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诗人十分思慕自己的情人,担心她受到别人的欺骗而对自己变了心。所谓爱之愈深,忧之愈切。虽然不知怀疑是真是假,但诗人对这份爱情的在乎程度已经明显地表现了出来。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比喻,比喻中采用的是自然界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来比喻人世间也不可能出现的情变。例如,喜鹊搭巢在树上,不可能搭到河堤上;铺路的是泥土、地砖,决不是瓦片;绶草生长在水边,山坡上是栽不活的。这种不现实的比喻也暗含了作者的感情倾向,意味着作者的担心,或许也是多余的。

月出

【原文】

月出皎兮。佼人僚(1)兮。舒窈纠(2)兮。劳心悄(3)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4)兮。舒忧受兮。劳心慅(5)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6)兮。舒夭绍兮。劳心惨(7)兮。

【注释】

(1)僚:美好的样子。

(2)窈纠(yǎo jiǎo):女子舒缓的姿态。

(3)悄:忧愁的样子。

(4)懰(líu):姣好的样子。

(5)慅(cǎo):心神不安。

(6)燎:美好。

(7)惨(zào):忧愁烦躁的样子。

【译文】

月亮出来多皎洁,美人仪容真漂亮。身姿窈窕步轻盈,让我思念心烦忧。

月亮出来多洁白,美人脸庞多姣美。身姿窈窕步舒缓,让我思念心忧愁。

月亮出来光普照,美人仪容真美好。身姿窈窕步优美,让我思念心烦躁。

【解析】

这首一首优美的爱情诗。作者通过优美的言语营造出月夜朦胧的意境,将对女子的深深思念融入这溶溶月色之中。《月出》的情调是惆怅的。语言是柔婉缠绵的。它所描绘出的迷离清濛的氛围和对那位美丽佳人的深深思念让人充满了想象。此诗一出,后世的同类之作便源源不断。千百年间,见月怀人的诗作总让人有一淡淡的忧愁之感,想必无论哪个时代,此情此景,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感动。

株林

【原文】

胡为乎株(1)林?从夏南(2)!匪(3)适株林,从夏南!

驾我乘马,说(4)于株野。乘我乘驹,朝食于株!

【注释】

(1)株:陈国邑名,在今河南西华县夏亭镇北。

(2)夏南:即夏姬之子夏徵舒(字子南)。

(3)匪:不是,通“非”。

(4)说:通“税”,停车解马。

【译文】

为何去株邑之郊?只为去把夏南找。并非要到株邑郊,只想把夏南寻找。

驾起大车赶四马,停车在株邑之野。驾起轻车赶四驹,到达株邑吃早饭。

【解析】

这首诗对陈灵公的荒淫生活进行了冷峻深刻的讽刺。诗中提到的“夏南”,乃陈大夫御叔之子夏徵舒。据《左传·宣公九年》披露,夏徵舒的母亲夏姬则是闻名遐迩的美妇,引得陈灵公及其大臣孔宁、仪行父的馋涎。三人彼此间常以此诗相互逗乐,相互戏谑。这帮衣冠禽兽的丑恶的行径让百姓们十分不满,因而作诗讽刺。

本诗首章以百姓路边明知故问的问答形式暗示了陈灵公跟随夏南前往夏姬家中,二章又假设陈灵公的口吻讲述他驾车不分昼夜赶往夏姬家吃早饭,使这桩欲盖弥彰的丑事,一下变得昭然若揭。讽刺之意不言自明,十分犀利。

泽陂

【原文】

彼泽之陂(1),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2)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3)。有美一人,硕大且卷(4)。寤寐无为,中心悁悁(5)。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6)。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注释】

(1)陂(bēi):水边的地。

(2)伤:按《尔雅》注引《鲁诗》作“阳”,阳,予也。女子自指的代词,意思是“我”。

(3)蕳(jiān):兰花。

(4)卷(quán):美好的样子。

(5)悁(yuān)悁:忧愁的样子。

(6)菡萏(hàn dàn):荷花别称。

【译文】

在那清清池塘旁,长着蒲草与荷花。有个英俊美男子,让我思念没奈何。

朝思暮想没办法,涕泪滚滚如雨下。在那清清池塘旁,长着蒲草与兰花。

有个英俊美男子,身材高大让人爱。朝思暮想没办法,心中忧愁不堪言。

在那清清池塘边,长着蒲草与荷花。有个英俊的男子,身材高大多端庄。

朝思暮想没办法,翻来覆去难入眠。

【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在池塘岸边一位女子对意中人的深深思念。女子由景生情,真率坦诚,整首诗充满了清新的气息。全诗三章十八句,每章意思基本相同,都是叙述女子看到池塘边的香蒲、兰草、荷花,不禁想到自己思慕的英俊男子,不禁心烦意乱,情迷神伤,夜晚辗转难眠,于是将一腔愁闷吟唱出来,便成此篇。

《诗经》137.国风•陈风•东门之枌[fén]

《东门之枌 》描写古时少男少女狂欢日场景,意中人互表爱慕之情。

枌 :木名,白榆。

栩 :柞树。

子仲 :陈国的姓氏。

婆娑 :舞蹈。

榖 旦 :榖旦,良辰,好日子,吉日。

差 :选择。

南方之原 :到城南的高平地去相会。

绩 :把麻搓成线。

市 :集市。

逝 :往,赶。

越以 :作语助。

鬷 :古通“总”,会聚,聚集。

迈 :走,行。

荍 :锦葵。草本植物,夏季开紫色或白色花。

贻 :赠送。

握 :一把。

椒 :花椒。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 ,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风》,“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收集了大部分为黄河流域的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十五个地方的民歌160首。这160首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称为“十五国风”,是《诗经》的核心内容。

这些诗有的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有的写征夫思家恋土,对战争的哀怨;有的记叙了奴隶终年的劳动生活,还有的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这些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与灾难,都是有感而发,真挚坦率,质朴流畅。

《国风·陈风》 为先秦时代陈国 民歌,共10首:宛丘、东门之枌 、衡门、东门之池、东门之杨、墓门、防有鹊巢、月出、株林、泽陂。

《诗经》国风·陈风

∷宛丘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东门之枌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谷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谷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衡门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东门之池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东门之杨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々。

∷墓门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防有鹊巢

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谁侜予美?心焉忉忉。

中唐有甓,邛有旨鹝。谁侜予美?心焉惕惕。

∷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株林

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

驾我乘马,说于株野。乘我乘驹,朝食于株!

∷泽陂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忄肙々。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诗经》140.国风•陈风•东门之杨

《东门之杨》表达未如约等到约会人的惆怅心情。

牂 牂 :风吹树叶的响声。一说枝叶茂盛的样子。

昏 :黄昏。

期 :约定的时间。

明星 :明亮的星星。一说启明星,晨见东方。

煌煌 :明亮的样子。

肺 肺 :枝叶茂盛的样子。

晢 晢 :明亮的样子。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 ,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风》,“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收集了大部分为黄河流域的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十五个地方的民歌160首。这160首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称为“十五国风”,是《诗经》的核心内容。

这些诗有的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有的写征夫思家恋土,对战争的哀怨;有的记叙了奴隶终年的劳动生活,还有的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这些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与灾难,都是有感而发,真挚坦率,质朴流畅。

《国风·陈风》 为先秦时代陈国 民歌,共10首:宛丘、东门之枌 、衡门、东门之池、东门之杨、墓门、防有鹊巢、月出、株林、泽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