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讲论语 谁讲论语讲的好视频

2023-02-04

本文目录一览:

百家讲坛里面,哪个老师讲的最好?

央视的《百家讲坛》从2001年开播,到现在快有20年时间了,一度在观众当中掀起一阵古代文化浪潮。 观众不仅喜欢看节目本身,还喜欢里面讲历史的名师,易中天、纪连海、王立群等等,节目裏大多数是一些男老师,於丹和蒙曼是男人当中少有两个知识女性。

继於丹之後,又一比特国学大师被赶下台

《百家讲坛》是非常受观众喜爱的一旦文化类节目,从2001年开播以来,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因为《百家讲坛》所邀请的都是各大名校的教授,有身份且有一定名气的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於丹,便受邀在《百家讲坛》讲述了儒家经典《论语》。

《论语》这本书记录的是圣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讲学和对话片段,自古以来便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对中国文化有著重要的影响。 於丹讲的论语观点鲜明,囙此也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 但是於丹走红之後却开始越来越自大了,在其他栏目讲述论语时,甚至参入了许多的主观臆断,甚至是曲解《论语》的内容,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影响不可谓不大。

除此之外於丹的生活作风也一直为人所诟病,有一次於丹在北大做演讲,竟被自己的学生哄下讲台,从此以後便彻底的跌落“神坛”了。 继於丹之後,又一比特“国学大师”受到了广泛的争议,这位国学大师就是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蒙曼。

蒙曼做错了什麼?

蒙曼最大的错误就是把这些现代文明,带到了不该出现的场合,我们也知道,在一些大型的场合,讲这些文明应该以最严肃最初始的态度去讲,不应该娱乐化,也不应该在套用现代文明。

真正瞭解过这些知识的人,他都有一些知识底蕴的,这些底蕴让他知道这些知识的传播管道以及思想,所以,如果套用现代文明,把它娱乐化,就像看小孩子打架一样,显得特别无聊,很幼稚。

这样的管道,就会造成一个後果,这个後果就是让这些专业的人,看起来并不专业,或者所表达的东西并不好,看似很吸引人。 从专业的角度去说,这不是一个专业的态度,也不是一个专业老师该做的事情。

人无完人

更何况蒙曼的解释并未出错,却遭受了长达一段时间的网络谩骂,即使後来被情绪控制的人们回过神来察觉到了真相,又有几个人会为当初误解谩骂她而诚心道歉呢? 所以说,当我们在互联网上瞧见言辞激动的言论之时,不要草率相信,并且胡乱地被卷入情绪的浪潮之内,我们应该做的是让子弹飞一会,让真相慢慢浮现出来。

蒙曼教授虽然在历史学上有很多自己的见解,也能够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观点。 但是她在讲解古诗词的时候,尤其是在做电视类的文化节目的时候,还是需要再积累一定的经验,讲解时也要更加严谨一点。 对此,网友们纷纷表示,她也配叫大师? 毕竟现在的大师太多了,但真正肚子裏有墨水的,却并不多。

百家讲坛谁讲过论语

首先,于丹虽然是大学教授,但在大学教室中是不可能这么讲《论语》的

在百家讲坛中,于丹掺杂了大量的娱乐化、刻意歪曲的解读,如果大学课堂上这么讲,恐怕早就被轰下去了。

百家讲坛的最大问题是,它是电视人把持的栏目,要求每半分钟就要有一个段子,根本不考虑学术含量,负责审核的人修养也不够,是按照他们理解的大众品味来制作节目,而他们的位置在短时期内又不大可能被替换掉,所以百家讲坛自然会逐渐衰落。

图片说明:于丹因百家讲坛成名,学者不因学问成名,却靠娱乐节目上位,许多媒体对这一路径颇有不满,故有漫画以讽刺。(图片来自网络)

即使是早期百家讲坛,虽然是学者主讲,但基本也是挑学者中娱乐成分比较强的,他们所讲的内容,让学术界的人们感到非常不满。易中天、于丹、钱文忠等都有这个问题。

其次,于丹把《论语》解读小了

既然百家讲坛的定位就是娱乐节目,学问只是包装,所以于丹采取了一个正确的策略——用心灵鸡汤来解释《论语》。

从市场看,这个策略很成功。毕竟心灵鸡汤是市场上热销的一个品类,因为现代社会是结构化社会,年轻人承担着比较大的压力,在相当时期,不得不靠心灵鸡汤来鼓励自己,从而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市场需求。

但这个策略的短板在于:孔子的时代没有这个市场,孔子也不可能为这个市场来定制产品,《论语》包含着孔子对社会、人生、自然、历史等方面的思考,这些思考具有永恒价值,不可能像商品那样肤浅。

图片说明:孔子真正要回应的是关于宇宙、社会、伦理等永恒的追问,对现实问题涉及不多,否则他的思想就不可能传之久远,被不同时代人们所接受。于丹的解读过于工具化、方法化,而现代社会的很多问题是两千多年前孔子未曾梦到的,只能通过故意误读经典来和现实对接。

《论语》与人们的信仰紧密相关,市场化、娱乐化解读,实为消费人们的信仰,自然会引起激烈反弹。

其三,《论语》是否需要这么普及?

很多人说,于丹打通了经典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普及之功不可没。

对这种说法,个人不太认同。

大经大典经过了上千年的考验,无需担心它和当下生活通不通,《论语》所涉及的问题是本质性的,谁不看是他自己的遗憾,《论语》从来不在乎多一个读者少一个读者,在唐代之前,它并未列入经典,最终不还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它最终会以自己的风采显扬于世。

所谓普及经典、推动人们去思考,往往是书斋中的人自以为是的说法,从结果看,主要普及的是他自己,而不是《论语》。

图片说明:《论语》因体例混乱,纪事不完整,在唐代之前仅列入子书,宋代才成为经典,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印度佛教的冲击,另一方面是赵宋得天下方式不正,为避免手下叛乱,不得不以文驭武,宰相皆从科举中出,从而形成了儒学的一个高峰,《论语》也因此上位。

其四,该怎么去读《论语》

《论语》涉及的问题是超历史、超自我的,所以没法从现实生活带入。

生而为人,只有当你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时,诸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这些没用的、形而上的问题时,《论语》的价值才能显现出来。

《论语》提供了一套自我修炼的法则,但严格来说,如果你不懂得人为什么要克己复礼,不觉得修炼自己是有意义的,那么这些东西其实是没用的。况且,《论语》中说的东西并不完全正确,它的文本也有很大歧义,所以最好还是看一些专业分析的书比较好。

当然,古代中国普通百姓也会说些“和为贵”之类的话,但很难说这就是儒家思想,只是日常交往中的一种面具而已,那时百姓真正读《论语》的恐怕不多,今天如果从这个角度去读《论语》,那就太等而下之了。

图片说明:虽然古代中国社会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但也要看到思想对人行为的影响是有限的,在现实利益面前,人们往往会抛弃信仰,何况中国社会原本就比较世俗化。过分夸张《论语》思想的作用,那么就会走向另一悖论:近代中国的衰落,是不是也与孔子思想相关呢?近1/10的人成为吸毒者,大大超过其他社会,是不是也与《论语》相关呢?那么,我们究竟该相信《论语》还是应该批判它?

个人觉得,还是不要夸张一本书可能产生的作用比较好,这样才会不断有新的东西创造出来。

于丹比较不幸的是,因名实不副,她后来遭遇了舆论比较大的伤害。其实于丹还是很善良、很讲义气的一个人,但社会舆论把她描绘成一个投机成功的富婆,这与真实的于丹有很大区别。在舆论的绑架下,于丹性格负面的一些东西也会显现出来,比如她有时爱虚张声势,语言过分流利、抒情,其实她很少为某些人站台,有时不得不去,结果就被污名化。

现代人应知论人与论事不同,不喜欢于丹的任何一本书,她的学问、文采都一般,但不能因此否定这个人。只能说:我不喜欢于丹的文章、讲座,和这个人没接触过,谈不上喜欢不喜欢。

哪个教授论语讲的好

傅佩荣,他的论语讲解求实、求真,而且他本人学贯中西,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学功底和西方哲学基础,对中国文化了解得很深。也绝不会像某些写出心得的教授那样,人为曲解论语,专门欺负没看过论语或者了解甚少、专门喜欢听新鲜言论而不愿意接受真相的人。他会认认真真为你讲解,帮你分析。而且傅佩荣在之前也登上过百家讲坛。 另外就是南怀瑾,他的论语讲解也很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