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诗经 春江花月夜

2023-02-04

本文目录一览:

诗经《无衣》原文及翻译,诗经《无衣》原文及翻译

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日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一件大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内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准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下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秦风.无 衣原文翻译

秦风·无衣原文及翻译如下:

秦风·无衣原文

出处:《诗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日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全文翻译: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一件大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内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准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下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秦风·无衣赏析

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

诗经:无衣

《 诗经:无衣 》

岂曰无衣七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注释 :

1、七:表示衣服很多。

2、安:舒适。吉:好,漂亮。

3、燠:暖和。

译文 :

谁说我没衣服穿,至少也有七套衣。

它们不比你做的,又舒适来又漂亮。

谁说我没衣服穿,至少也有六套衣。

它们不比你做的,又舒适来又暖和。

赏析 :

睹物思人,这是人间最普通、最伤感、最动人的一种情怀。

一方面,物本身的价值已变得不重要,无论它是一件极其普通的用具还是一件价值连城的首饰;物已变成了一种象征,一种引发无尽情思的触媒。这样,物本身的价值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转换,由使用价值变成精神价值或审美价值,因而倍加珍贵和神圣。

另一方面,睹物思人的“人”,必定具有敏感的心灵,丰富的情感,忠诚的品质和执着的追求。这些条件缺一不可。水性扬花的人,见异思迁的人,铁石心肠的,心如死灰的人,心怀叵测的人,都不可能有睹物思人的高尚情怀。

除此之外,长时期的朝夕相处,两情相投,彼此间情同手足的亲情,都是促使睹物思人的重要条件。

如今,这种古典的情怀似乎已不时髦了。然而,它水远不可能消失。斯人长已矣,此情仍依依。

诗经——无衣

【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① 。王于兴师 ② ,修我戈矛 ③ 。与子同仇 ④ !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⑤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⑥ 。与子偕作 ⑦ !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⑧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⑨ 。与子偕行 ⑩ !

【注释】

① 袍:长衣。

② 王:秦君。于:语助词。兴师:起兵。

③ 戈、矛:两种长柄兵器,戈平头,矛尖头。

④ 同仇:共同对敌。

⑤ 泽:同“襗”,贴身的内衣。

⑥戟:是一种中国古代的兵器,为戈、矛、钺混合的武器,兼有 钩、剢、划、刳、剌、刺六功能,装于木柄或竹柄上,在柄前有直刃和横刃,因此可作为矛进行刺杀,同时亦可作为戈用于车战。

⑦作:起。

⑧ 裳:下衣,此指战裙。

⑨ 甲兵:铠甲与兵器。

⑩ 偕行:同行,同往。

【译文】

怎能说没衣服穿?战袍与你披同件。假如君王要起兵,修好我们的戈矛,共同对敌共患难。

怎能说没衣服穿?内衣与你穿同件。假如君王要起兵,修好我们的戈戟,并肩对敌共患难。

怎能说没衣服穿?下衣与你穿同件。假如君王要起兵,修好铠甲与兵器,一起对敌共患难。

【品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爱国主义诗歌,是战士的备战之歌,充分表现了秦国人民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和 *** 慷慨的爱国主义情怀。

诗共三章,章与章之间句式相同,以重复叠唱的形式推进诗意。这首诗描述了当时军情紧急,军资又缺乏,为国征战,战士们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只要君王一声令下,战士们将修整好兵器,整装待发,并肩作战。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秦军的尚武精神、爱国主义情怀,也表现出了士兵之间的团结友爱,国难当头,士兵们勇于冲锋陷阵,敢于牺牲小我,成就大业。

喜欢诗经、喜欢美文的朋友,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进行关注哦!

或加微信号: shijingqinghua

【声明:著作权所有,侵权必究。欢迎您的分享与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

诗经无衣原文

《国风·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诗经无衣原文,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诗经无衣原文

无衣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诗经无衣的译文及注释

译文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注释

①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

②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

③安:舒适。吉:美,善。

④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⑤燠(yù 玉):暖热。

诗经无衣的鉴赏

此诗与《秦风·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语言 自然 流畅,酷肖人物声口。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对于诗中的句读,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今人徐培均认为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前四字为一句,用以自问,后二字为一句,用以自答,诗人正是在这种自问自答中,抒写了一腔哀思。另外在一些字、词的解释上也颇多歧见。如“七”字、“子”字、“六”字,朱熹《诗集传》以为“侯伯七命,其车旗衣服,皆以七为节。子,天子也”。又云:“天子之卿六命,变‘七’言‘六’者,谦也,不敢以当侯伯之命,得受六命之服,比于天子之卿亦幸矣。”朱熹的解释,完全服从于他对于这首诗主题的理解。这首诗既然是述晋武公向周釐王请求封爵之意,那末他就必然把“七”解释为“诸侯七命”,把“六”解释为“天子之卿六命”,而把“子”解释为“天子”。前二者与晋武公的诸侯身份相当,后者则与周釐王的天子地位相称。其说固然言之成理,不失为一家之见,然与诗的本意可能相去甚远。

从对此诗主题的理解出发,“七”和“六”俱为数词,也可以看作虚数,极言衣裳之多。而“子”则为第二人称的“你”,也即缝制衣裳的妻子。这样的理解,应该是符合诗的本意的。

全诗分为两章,字句大体相同,唯两起变动一个字:“七”易为“六”;两结也变动一字:“吉”易为“燠”。这主要为的是适应押韵的需要。从全篇来说,相同的句式重复一遍,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之妙,读者在吟诵中自然能体会其中的情韵。

猜你喜欢:

1. 诗经唐风无衣的原文及译文

2. 诗经无衣赏析

3. 诗经黍离原文

4. 七月诗经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