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之趾诗经 麟之趾诗经注音及译文

2023-02-04

本文目录一览:

诗经——麟之趾

【原文】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译文】

麒麟高贵的蹄脚,宅心仁厚的公子,真有麒麟般气派!

麒麟高贵的额头,宅心仁厚的公姓,真有麒麟般气派!

麒麟高贵的尖角,宅心仁厚的公族,真有麒麟般气派!

【品析】

这是一首赞美诸侯公子的诗。麒麟,是传说的一种神兽,具有强大的力量和高贵的血统,也是公族的象征。用麒麟来比拟诸侯公子,两幅美好的画面交相辉映。远方的仁兽麒麟正悠闲地行走在丛林里,若隐若现,眼睛一眨,又恍惚是一位宅心仁厚的公子在林间漫步,面带微笑。这一幅画面,让人油然而生赞叹之情。

关于这位公子的身世,有待研究。有说这位公子是商纣“西伯”的文王之子,有说是爵封“鲁公”的周公旦之子,也有人说是一般的贵族公子。

在古代,能有这样一位能与麒麟相媲美的公子,也算是百姓之福气了。也许,这是对当时高官厚禄一族的期盼,希望他们能像麒麟一样,宅心仁厚,宽待下人,善待百姓。或许就是这样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憧憬,即或只是一种憧憬,也是唯美的。

在今天,麒麟依旧拥有美好的寓意。人们把它看成是吉祥的化身,素有麒麟送子之说,人们也比较膜拜它。

 

喜欢诗经、喜欢美文的朋友,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进行关注哦!

或加微信号:shijingqinghua

诗经麟之趾注音

《麟之趾》出自先秦佚名《诗经国风·周南》全文注音如下: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lín zhī zhǐ ,zhēn zhēn gōng zǐ ,xū jiē lín xī 。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lín zhī dìng ,zhēn zhēn gōng xìng ,xū jiē lín xī 。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lín zhī jiǎo ,zhēn zhēn gōng zú ,xū jiē lín xī 。

白话文意思如下:麒麟脚蹄不踢人,仁厚的公子呵。哎呀你是麒麟啊!麒麟额头不撞人,仁厚的公姓呵。哎呀你是麒麟啊!麒麟尖角不伤人,仁厚的公族呵。哎呀你是麒麟啊!

注释:麟:麒麟,传说动物。它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兽,因而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的所谓仁厚、诚实。振振(zhēn,通假字同真):诚实仁厚的样子。公子:与公姓、公族皆指贵族子孙。于(xū虚):通吁,叹词。于嗟:叹美声。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赞美诸侯公子的诗歌,麒麟是古代的神兽,据说它的出现是祥瑞的征兆,此诗以麒麟比人,祝贺人家多子多孙,且子孙品德高尚,如同麒麟。全诗三章,每章三句。三章回旋往复,反覆唱叹,通过视觉意象与听觉效果的交汇,营造出一种兴奋、热烈的诗情画意。

首章以“麟之趾”引出“振振公子”,正如两幅美好画面的化出和叠印:眼间刚出现那“不践生草、不履生虫”的仁兽麒麟,悠闲地行走在绿野翠林,却又恍然流动,化作了一位仁厚公子,在麒麟的幻影中微笑走来。于是引出“于嗟麟兮”的赞语。

二、三两章各改动二字,其含义并没有多大变化:由“麟”之趾,赞到“之定”、“之角”,是对仁兽麒麟赞美的复沓,如此三章回旋往复,眼前是麒麟、公子形象的不断交替闪现,耳际是“于嗟麟兮”赞美之声的不断激扬回荡,所造出的正是这样一种兴奋、热烈的画意和诗情。

《诗经·周南》最后一篇《麟之趾》赏析

原诗:

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笔者注释: 

(1)麟:麒麟,传说动物。它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兽,也是中国传统瑞兽,性情温和,传说能活两千年。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有时用来比喻才能杰出、德才兼备的人。《礼记·礼运第九》:“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因而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的仁厚、诚实的品德。

(2)趾(zhǐ):足,脚。指麒麟的蹄。

(3)振振(zhēn):诚实仁厚的样子。

(4)公子:诸侯之子为公子。公子们的意思,诗中指周公的儿子们。

(5)于(嗟xū jiē):于通吁,叹词。 于嗟:赞叹声。

(6)定:顶的通假字,指额头。

(7)公姓:诸侯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孙为公姓。

(8)公族:诸侯曾孙以下的后代。诗中指周公的后代们。

笔者自作译文:

麒麟的脚趾不踏人,周公的儿子们是这么的诚实仁厚,就是麒麟的化身呀!

麒麟的额头不顶人,周公的孙子们是这么的诚实仁厚,就是麒麟的化身呀!

麒麟的触角不伤人,周公的后代们是这么的诚实仁厚,就是麒麟的化身呀!

通过前面笔者对《诗经》的简介,我们能看出诗中尤其是《国风》中对植物、水草、树木的描写特别多,而且都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风貌。这首诗就不同了,写的是关于麒麟的,麒麟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试着从文献资料中找出一些端倪。

麒麟见于文献资料的记载:对于麒麟,《春秋》终有一次详细的记载。也就是《春秋》中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51年)的“获麟”事件。

《春秋》中记载为:“春,西狩,获麟。”。

《春秋左传》疏解为;“十四年,春,西狩於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鉏(chú)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

战国时期公羊高《公羊春秋》对于“西狩获麟”这一事件有着详细的记载:“春,西狩获麟。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非中国之兽也。然则孰狩之,薪采者也。薪采者则微者也,曷为以狩言之,大之也。曷为大之,为获麟大之也。曷为为获麟大之,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

笔者解读就是:当时的鲁国贵族孙叔氏的车夫名字叫鉏商,在大野这个地方狩猎时俘获了一种叫做麒麟的猎物。贵族狩猎的猎物主要是用来做祭祀用途的。

另外《孟子》中也有一次记载:“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这证明至少在周朝,皇家的园囿中已有了驯养的麋鹿。

从文献资料中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对于麒麟的记载是见诸于书籍的。它不仅是先人狩猎的对象,也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祭物。

“西狩获麟”中的“麟”为何物:

笔者解析: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麒麟造型,其实最早是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早期汉代的麒麟造型,差不多是以类似鹿一类的动物作为形象主体,附以马、牛、犀牛等动物的形象夹在其中。从动物学的角度分析来看,至少到汉代,中国麒麟的形象,都应该是以一种草食动物的形象出现的。而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许多古印度的艺术造型也随之传入,伴随着佛教在南北朝时期产生的极大的影响,因此麒麟的造型才发生了巨大改变,通过吸收佛教传说动物的造型,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猛兽形态。

甚至有学者人为麒麟就是长颈鹿,这其实是明代郑和下西洋是从外国带回来的贡品,公元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郑和带着麻林国王赠送的长颈鹿回到了南京。由于长颈鹿长相似中国民间传说的吉祥之物——麒麟,加之当时国人对长颈鹿知之甚少,大家一致认定,麻林国所赠长颈鹿就是麒麟。

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带有龙特征的麒麟,则是在元代最终形成。

从《春秋》的记载“西狩获麟”中可以得出一个信息,这种叫做麒麟的兽,既然能够被捕捉,肯定是生活在野外的一种兽类,中国的这些神兽,其实很多也是有原型存在,但是却不断的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想象,最终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人为假想样子。那么回到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从“西狩获麟”的故事中还能得知,麒麟既然能够被狩猎人捕捉,那么就表明这个动物并非神兽,而应该是一种确实存在,或者说存在过的动物。不过“西狩获麟”这个故事本身也说明,在当时的中国,这种作为后来麒麟原型的动物,其实已经濒临灭绝,甚至于这个族群只剩残种,无法维持物种的继续繁衍和发展。

综上,笔者认为“西狩获麟”中的麒麟就是麋鹿。

麋鹿曾经广布于东亚地区。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绝种。据科学家考证,早在3千多年前,中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麋鹿,汉朝以后逐渐减少。它曾在中国生活了数百万年,已出土的野生麋鹿化石表明,麋鹿起源于距今200多万年前,距今约1万年前到距今约3000年时最为昌盛,数量达到上亿头,中国境内无论是麋鹿化石点的数目或某个化石点的标本数量都极为丰富,但在距今约3000年的商周时期以后却迅速衰落,直到清朝初年野生麋鹿最后绝迹。

笔者自作诗意鉴赏:

笔者认为这首《麟之趾》是赞美周公的子孙后代的品行的。由子孙后代的德馨而含蓄的赞颂的周公,这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周南》的主旨。这首诗应该做成于西周中后期。

《毛诗序》则有“《关雎》之化行则天下无犯非礼,虽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也”之说。

朱熹《诗集传》“文王后妃德修于身,而子孙宗族皆化于善,故诗人以‘麟之趾’兴公之子”的解说看,似指周文王的“子孙”而言;

明白了“麟”在古人心目中的尊崇地位,即可把握此诗所传达的强烈赞美之情了。

笔者自作诗意赏析:

全诗三章,每章三句,还是一唱三叹的重章叠句,复沓的写作手法,运用比兴的修辞。

“麟之趾”引出“振振公子”,正如两幅美好画面的化出和叠印:“振振公子”衣袂飘飘,玉树临风;“振振公子”诚实仁厚,德才兼备;“振振公子”温文尔雅,身兼六艺。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振振公子”呢?诗人想到了仁兽麒麟,两者的形象是如此的契合,是如此的匹配,随脱口而出“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麒麟与“振振公子”,这种发自内心的赞叹之情,从诗人口中洋溢而出,这是赞美之词,也是肯定之词。二、三两章各改动二字,其含义并没有多大变化:由“麟”之趾,赞到“之定”、“之角”,是对麒麟赞美的复沓;比兴“公子”、“公姓”、“公族”们的诚实仁厚。

三章重唱咏诵,回环往复。层层将诗意递进,眼前是麒麟、公子形象的不断交替闪现,与二者形象的相得益彰。耳边回响是着于嗟麟兮”赞美之声。视觉意象和听觉效果的交汇,叠章的重唱咏诵,所营造出的正是这样一种热烈和令人兴奋的诗情画意。

喜得贵子的贺诗一一《诗经•麟之趾》

《诗经•麟之趾》,一般认为这是一首赞美诸侯公子的诗。诗无达诂,这首诗也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有一种说法是这首诗用于恭贺贵族得子的场合,大约正能满足那些王公大人的虚荣、自尊之心。后来泛用了也可以用于普通人家生孩子的祝福。我也认为这种说法比较符合人们的心理和社会实情。下面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进行一下赏析。

一、原文

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二、注释

1.麟:麒麟,传说动物。所谓“麟”,其实就是糜,鹿之一种而已。不过古代传说中的“麟”,却非同寻常:据汉刘向《说苑》称,“麒麟,麕身牛尾,圜头一角,含信怀义,音中律吕,步中规矩,择土而践,彬彬然动则有容仪”;《春秋感应符》更发挥“一角”之义曰:“麟一角,明海内共一主也。”所谓“麟”,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兽,因而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的所谓仁厚、诚实。

2.趾:足,指麒麟的蹄。

3.振振(zhēn真):诚实仁厚的样子。一说振作、振兴。

4.公子:与公姓、公族皆指贵族子孙。一说互文修辞,祝愿公子能够振兴公姓、公族。

5.于(xū虚):通吁,叹词。 于嗟:叹美声。

6.定:通“顁”,额。

7.公姓:诸侯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孙为公姓。或曰公姓犹言公子,变文以协韵。一说这三者之间是由小到大的关系。

三、译文

麒麟的脚趾多美丽呵,仁厚的公子呵,就像麒麟一样可以振兴家族呵!

麒麟的额头多宽广呵,仁厚的公子呵。就像麒麟一样可以振兴公姓呵!

麒麟的尖角多宝贵呵,仁厚的公子呵。就像麒麟一样可以振兴公族呵!

四、赏析

这首诗我们用情景再现法来理解就生活化得多,容易得多。想一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看到有人家生了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如果是熟识的人家,总要上去看一看,拉拉小孩子的小手小脚,大肆赞美祝福一番吧。古人就喜欢用麒麟来进行比喻、祝福孩子。赞美孩子的手脚这就像麒麟的脚趾一样,你看他相貌堂堂,天堂饱满,地角方圆,额角有棱,将来一定是个人才,可以振兴家庭,振兴家族,恭喜你家,喜获麒麟之子!这样的祝福是不是很能够让听者受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我们还可以从关于麒麟的成语之中去找一些蛛丝马迹。如“凤毛麟角”这个成语。《南史· 谢超宗传》:“超宗殊有凤毛。”《北史·文苑传序》:“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后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东西。也比喻罕见的人才。又比如“麟子凤雏”这个成语:麒麟之子,凤凰之雏。比喻年轻的颖异俊秀之人。又比如“麟角虎翅”这个成语:麟之角,虎之翅。比喻世间不可多得的人才。

联系以上三个成语来看,用麟之趾来祝福别人喜得贵子,祝愿别人孩子能够成为难得的人才,这可能是古人常用的祝福方式和祝福语吧!从这个意义上说,说这首诗是祝贺别人喜得贵子的贺诗就比较合符情理了。

诗经|国风·周南·麟之趾

麟(lín)之趾,振(zhēn)振公子,于(xū)嗟(jiē)麟兮。

麟的脚趾呵,仁厚的公子呵。哎哟麟呵!

麟:麒麟,传说动物。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兽,因而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的所谓仁厚、诚实。趾:足,指麒麟的蹄。振振:诚实仁厚的样子。

这首诗用于恭贺贵族得子的场合,大约正能满足那些王公大人的虚荣、自尊之心。然而,自从卑贱如陈胜、吴广这样的氓隶之徒,曾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不平之语揭竿而起以后,凡俗之家便也有了愿得“麟子”的希冀。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的额头呵,仁厚的公姓呵。哎哟麟呵!

定:通顁,额。

公子、公姓、公族,都是说这一家族美好的品性仁厚。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麟的尖角呵,仁厚的公族呵。哎哟麟呵!

麒麟是一种仁厚的动物,在古人心目中有非常尊崇地位。它们“不践生草、不履生虫”,悠闲地行走在绿野翠林,却又恍然流动,化作了一位仁厚(“振振”)公子,在麒麟的幻影中微笑走来。仁兽麒麟与仁厚公子,交相辉映。

这一篇是周南最后一篇,周南大约在湖北河南这一块,属于周王室中心地带,最近在看史记里面的世家正好可以对应诗经。一共十一篇。

从最开始民间的朴素情感,追求女子,婚嫁,归宁,到最后这两篇一篇平民妇女的叹息与贵族公子一代一代出生的赞颂,形成对比,也说明阶级分层已经形成,也就伴随着矛盾的出现。大约后面到了西周末年,东周就是诸侯称霸的春秋战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