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妥协 论语的见解

2023-02-04

本文目录一览: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什么意思?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出自《论语·学而》。

作品名称

论语四则其一

创作年代

春秋

作品出处

《论语·学而》

文学体裁

古文

作者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文章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1]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

译文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注释

患:忧虑,担心。

人:指别人。

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不了解自己,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之:助词,无意。

读解

这段话是孔子传授给我们的为人处世之道。

君子修己的目的是要治人。要想成功地治人,就得让自己的形象被他人认可和接受,只有这样才能直接或间接地支配或影响他人的行为。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了解和理解他人总是比了解和理解自己要困难得多。《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正因为知人不易,人们不被理解或者被误解的情况就很普遍,所以士人往往有怀才不遇的不满情绪。但是推己及人,君子更应该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当希望他人理解自己的时候,首先应该做到自己能正确地了解和理解他人,争取不误解他人,从而做到对他人有足够的理解和尊重。能够充分的尊重他人,也是获得他人尊重和理解的一个条件。因此当他人不理解或误解自己时,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抱怨他人,并且应该积极主动地理解他人,多为他人利益着想,这才是君子应有的气度。(从“这段话”到“气度”均摘自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曹金洪主编的《论语》)

当然,说是这么说,要真正做到却是不容易。所以圣人不仅在《学而》打头的一章里告诉我们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且又在这末尾的一章里再次语重心长地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全篇恰好首尾呼应

孔子像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她的《走到人生边上》里写到对这句话的理解“照镜子可以照见自己的相貌。如果这人的脸是歪的,天天照镜子,看惯了,就不觉得歪了。丑人照镜子,总看不到自己多么丑,只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自命潇洒的“帅哥”,照不见他本相的浮滑或鄙俗。因为我们镜子里的“镜中人”,总是自己心目中的“意中人”,并不是自己的真面目。面貌尚且如此,何况人的品性呢!每个人自负为怎样的人,就以为自己是这样的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自欺欺人,这就是所谓‘妥协’。 孔子常常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参考资料

[1] 论语.论语 百度百科 [引用日期2012-09-09]

《论语·雍也篇》第十六章

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论语·雍也篇》第十六章,先恭诵原文——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白话翻译】

“户”的古字,形状像一扇门,本义指单扇的门,由本义引申为房屋的出入口。门的繁体字是“门”,表示左右两扇门,而这一扇门就是户。出,出室,从房间走出来。古代宫室之制,外半为堂,内半为室。室有南壁,东侧开户,可出至堂。这句话的意思是,夫子说:“谁能做到走出房间却不经过房门呢?谁能做到立身处事而不遵循此道呢?”

【内涵理解】

一、大道无形 因材施教   

道家修身养性重要读本《清静经》开篇即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这里描写的道是无形无象,无所不在,其力量却可以“运行日月、长养万物”。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却真实存在,老子为了帮助人认识它、研究它、掌握它、运用它,勉强以“道”名之。《史记》《孔子家语》等都有记载,孔子曾问道于老子,并对老子的学问敬佩有加,甚至把老子比喻成“龙”,赞叹其知识高深莫测。在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中,宣扬的是“自然之道”,强调天道无为,而儒家更推崇“君子之道”,但这依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般人很少能体悟到,像子贡讲“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很难听到孔子论“道”。不是夫子不肯说,而是因为能够听懂的人很少,那夫子就不说,这叫天道难闻。但是夫子仁爱天下,特别希望帮助所有人一起学习君子之道,了解生命真相。于是夫子就用讲故事或者生活中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来说明人应该遵循的道,比如,前两章讲了孟之反的故事,引发君子谦让之道,通过分析祝鮀之佞、宋朝之美,比喻君子在礼崩乐坏之世全身远害之道。这一章,从走房门这么简单的生活道理,引申出“何莫由斯道”,做什么事都应该用道、循道。蕅益大师批注这一章,说“道不可须臾离,信然信然。何故世人习而不察,日用不知?”道在身边,天天都接触,世人他不察觉,他也不知道。而真正觉悟的人,日用平常无不是道。“习”和“日用”,就是讲他日常生活中真正可以做到。圣人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做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中庸》),一刻也没有离开过道。既然人离开房间需要走房门的道理都懂,延伸开来,在生活中各种事项上,也应该遵循此道啊。

二、君子之道 人伦纲常

人道是人伦纲常之道,这个人道大家就容易理解,它讲人伦纲常。《中庸》上讲“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达道,达怎么讲法呢?按汉儒郑康成的注解,“达者常行,百王所不变也。”常行,常就当永恒的恒字讲,行就是照着这样去做,永久这样去做。常行什么呢?常行五道啊!我们人类不论经历怎样的时代变迁,无论是生活在哪个半球,无论怎么样的生活方式,都离不开这五种伦常之道。正如清朝陈弘谋先生所说:“天下无伦外之人,故自无伦外之学”。人不可能说离开五伦,没有伦外之人,他肯定一生下来就是在这五伦关系当中。纲常,一般指三纲五常。这三纲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其核心内容是要求父亲、丈夫、君王要以身作则,走正道、做好表率。常是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什么?正常、健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自己正常的言行。如果做事不符合人伦纲常,这就不正常。像五常,仁义礼智信,要是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无信,那就不正常。人不正常,社会也不正常,就出现危机。君子是社会的栋梁,是世人学习的榜样,如果君子能大公无私,遵循伦常大道而行,那么社会风气也会和谐美好,如果上位的人言行不一,抛却道义,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社会风气也会变得败坏。所以君子无论处在何种境地,都应该坚守正道,以德服众,这样才能坚守中正之道,给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人间正道 何惧沧桑

“阳光大道你不走,地狱无门你来投”,孔子用“何莫由斯道也”的反问,叹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要走旁门左道、歪门邪道呢?承接上一章,孔子分析祝鮀之佞、宋朝之美,提醒君子在乱世中要注意全身远害。也许君子能听懂孔子的话,做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诗经》);但是小人着眼于短期利益,看到口才和美貌带来了地位、名利,不免心生羡慕、趋之若鹜。

比如一个企业应该守法经营,给社会提供优良的产品,为国家繁荣作贡献,这才是光明大道。但也有企业,为了利润,忘却企业道德,甚至做出危害人民群众的行为。比如2008年爆发的三鹿集团为了降低奶粉的成本,掺入有毒的三聚氰胺事件,给幼儿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死亡。经国家质量监督部门检查 ,当年广东雅士利、内蒙古伊利、蒙牛集团、青岛圣元、上海熊猫、江西光明乳业英雄牌等22个厂家69批次产品均检出三聚氰胺,国产奶粉企业几乎全军覆没。“出来混都是要还的”,国产奶粉从此一蹶不振,十多年过去了,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仍心有余悸,其教训至今依然惨痛。日本知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在《思维方式》一书中说:“一定要坚守正道,以至诚之心做事。不要讨好迎合别人,不能处世圆滑,不能随意妥协,丧失原则。”而稻盛和夫面临抉择困难时,就会问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作为人,何为正确”,他就这样克制了旁门左道的诱惑,创业50多年以来,沧桑巨变他依然坚守正道,虽然有过销售的大幅下降,但却从未有过一次亏损,而且把创立的两家企业都带成了世界500强企业。再比如,很多青少年梦想当网红、当明星,希望一夜成名,获得财富和成功,为此甚至不择手段、铤而走险。著名诗人、国家一级作家赵丽华十年前,就曾爆料一位90后女演员半夜敲导演和制片的门,而他的父亲竟然支持女儿被潜规则,全然没有道德底线。著名影星刘若英,在24岁时还默默无闻,碰到了台湾著名导演张艾嘉。张艾嘉正好在筹拍电影《少女小渔》,被刘若英的那种单纯的眼神和淳朴的气质吸引了,决定让刘若英来扮演女主角,要求某些镜头需要全裸出演。在“一脱即红”和坐冷板凳之间,不少人会选择剑走偏锋。刘若英考虑了很久,决定宁愿做个普通人也要走正道,拒绝可能蹿红的机会。最后张艾嘉同意她的方案,刘若英获得了亚太电影展最佳女主角,成为片约不断的影后。因为坚守正道,网上评论她:“红得比奶茶早,也比奶茶更长久”。

【当下受用】如何做到坚守正道呢?

《道德经》中的一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给我们明确指出了努力的方向。为学日益。不可否认,在生活中道路的选择比走门更多样、更复杂,是要有智慧的。而向圣贤学习、与经典同行是最好的成长之路。《中庸》上说,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发扬“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精神,“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长期坚持勤学好问、躬身实践,一个再愚笨的人也会明白正道在哪里,内心也会变得刚强,愿意去坚守。为道日损。我们常常会选择错的原因,是被自己的贪欲驱使。每天拼命和欲望打交道的人,是否可以拥有一颗平常心?是否能保持清醒的头脑、选择正确的道路?答案是否定的。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传习录·薛侃录》)。只有减少欲望,你才能心情平静;只有心情平静了,你才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良知,才能在阳光大道上行稳致远。让我们用勤学的精神破除无明、生发智慧,用慎独的功夫去除贪欲、走向光明。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档稍有出入。)

思考题:

1. 孔子为什么不直接“论道”?

2. 人为什么容易走旁门左道?

3. 如何才能坚守正道?

论语心得012:学而篇1.12礼之用和为贵

   “给《论语》当编剧,穿越到夫子的课堂”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一般译作,有子说:“礼的作用,以和谐为可贵。古代圣贤君王治国之道,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不管大事小事,都要和谐。但也有行不通的时候,如果只为和谐而求和,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礼)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释义:

“礼”泛指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一定意义上就是今天的法律法规规范。

“和”《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即遵循中庸之道。

“和为贵”和的目的是追求和谐,以和谐为贵。

“知和而和”为求和谐一味无原则地和,无原则的调和。

“以礼节之”要遵循礼的要求,进行节制。

大体应该这样理解:

“和”即和谐,目的是为缓和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社会秩序,保证和睦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知和而和”更接近妥协。

和谐与妥协是不一样的,和谐是建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同样是最终出现和平局面,和谐意味着相互联盟成为朋友,追求的是一种共赢的局面;妥协则意味着弱者的单方面屈服、让步甚至是投降,是签订不平等条约,要牺牲当事一方的正当利益成就另一方的无理要求,迁就恶伤害善。

真正做到“和”是很难的,“和”是一种高度动态的平衡。追求“和”境界,一般人是需要指导的,这里的指导就需要用礼来实现。要用礼节制,这样追求礼法的完善就非常重要了。如何追求二者的和谐统一,将礼法完善是古今难题,不完善的礼法会伤害“和”,伤害人心。

合情不合理,合理不合法的事例古代很多,现代也是层出不穷。信息时代不时会从各种媒体听到情理法不和谐令人惋惜的案例。每当听到法官或律师或媒体很遗憾的告诉当事人,“我们很同情你,但是你的行为合理但是不合法,法不容情,还是得受到法律的惩罚。”听众和观众将是什么感觉呢?除了同情当事人之外,恐怕更多的是发自心灵深处的不认同,这种话发自法律工作者或代表不平则鸣的媒体,你们不觉得亏心吗?法律如果不合理、不合情,就是向恶妥协。就该改法,而不是有悖情理,让弱者和正义受委屈。长久恶法害人就会导致社会的不和谐,惩善扬恶将恶化社会生态。

公正来讲,合情不合理,那理就是歪理;合理不合法,那法就是恶法。明知如此,那为什么有这些不合情不合理但合法的事情出现呢?三方面原因。

一是里面有不可告人的因素在里面,这个就不用说了。

二是礼法制定本就不够完善。不完善就会被别有用心的“聪明人”钻空子。

三是礼法完善但执法者的水平有限。

就像是我们都知道,治本方面西医不如中医,但是当今还是看西医的多,看中医的少。由于中医理论太过高深,讲什么中正平和配伍等等,操作太过程中缺乏量化指导,导致能够真正懂中医的中医生太少。而西医则不同,学西医四年就敢开方子,甚至成为医术不错的医生,中医学上十年未必敢说自己懂了。那就只好用西医,尽管很多时候治标不治本,但是它好操作,容易量化,短时间内就可以培养出能力尚可的医生。而中医太难了,很多中医行医一辈子,最后只能称作老中医,仅是年龄老而已却不是好中医。中医对医生的要求太高,导致中医不好操作,限制了中医的发展。而西医的门槛就低,尽管有诸多弊端,但好操控多了。

同样道理单纯的法治,丁是丁卯是卯,易于操作,减少人为因素在里面,可以解决绝大部分问题,水平一般的法律工作者就可以操作,所以尽管有诸多弊端,还是要提倡法治。但是不完美法律会导致合情不合理,合理不合法的事情的出现,再要碰到不懂得变通和全面考虑的庸官,加上个别无良律师钻漏洞,在庸官酷吏和讼棍的共同努力下就会导致两败俱伤,甚至牺牲良善成就丑恶。

要实现“和”,又不会出现“知和而和”,就得有完善的礼,加上懂得变通,追求“和”又不“为何而和”的高素质执政执法人员。

不过太难了!

2020.09.10论语第七课~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花言巧语,色:和颜悦色。

仁:仁慈,仁爱,仁厚,慈悲心。

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见到这样巴结讨好的样子的人,让人感到比在夏天烈日下入田间劳作更难受。

说一套做一套是虚伪的不真实的。花言巧语是心存不好的人。

善为人,恶为己。也需要看事情,是为生存,还是为利益?需要看清楚发心怎样?

其实,一个人诚信,孝顺是一个人的本份,但现在却认为诚信是美德,孝亲敬老却作为模范进行表彰推广,可见,现在社会世风已经到了何等地步。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1.要警惕这样巧言令色的人。反常即夭,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先远离这种人,防不胜防。

比如集资,网络平台高利息集资,夕阳红保健品产业,忽悠老人,推销保健品。说得比唱的好听。

巧言令色很具有迷惑性,巧舌如簧,口吐莲花的人一般是做不到诚信,因为他是有目的。

还有恋爱️中的花言巧语,权利中的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人。

别人给你戴高帽子,不会感到很舒服,别人骂你,做到不动心,那才是真功夫,一个修行的人要有智慧辨别是非。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忠言逆耳。

修行需要扩大自己的心量,能够听得进直言不好听的话。

最近发生的来女士被老公杀害的故事。令人发紫。还是他的初恋,这个男人巧言令色,但他却做出这种不可思议的事!

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听到看到什么事,所以与智者同行,与高人为伍,与勤奋的人在一起也不会懒惰。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要克服自己的小虚荣心,不要刚好有痒痒,就被别人搔上而感到很舒服,因而防不胜防。

以利相交,利尽而交绝。

以势相交,势倾而交疏

以色相交,花落而爱渝

以道相交,地久天长。

能够走进学堂的各位以前大家都不认识,但是大家都是为寻求真理而来,为道而来,那也是有修养的人,也是希望修得更好的人。

能够相逢就是一种缘分,大家能够看得到我们今天的相遇,但在更远的以前,可能我们在一起学习,在一个讲堂里面,在一个道里修行,才有今天这样一个缘分,走到一起,所以我们常说,所有的相逢都是久别重逢。要珍惜这种缘分。我们走进圣贤文化,一起修行,一起学道,这就是以道相交,天长地久。

2.我们要警惕自己成为巧言令色的人。

论语颜渊篇中:

司马牛也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㲽,其谓之仁已乎?

㲽,慎重的,寡言的。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㲽乎

一个人做到不骄不躁,不轻浮,是不容易的。

一个人要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是很难的。

有的人为了生存,需要学会说话的艺术。比如一些人的确很困难为了吃低保,需要说一些好话,这些人是为生存,而做的妥协。

但是如果有心怀叵测,阳奉阴违,口蜜腹剑,为了谋权夺势,丧失人格,丢掉自尊,极尽拍马溜须之能事,奴颜婢膝到作呕的人才是圣人不齿的,也是令世人唾弃的,而失掉了人格的人。

说话慎重,不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人也不一定就仁,因为这都只是表象,有的人天生就会表达能说会道,有的人天生不爱说话。表象不能轻易去判断一个人,说话少不一定就️仁德,说话多花言巧语也不一定没有仁德。

实际上人真的是一种素养,一种精神,表面的善谈或者木呐都不足以说明是否是仁德。

因为具有仁者之心的人必须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看一个人,重要的是看他做得怎样,而不是听他说得怎样。听其言,观其行。

三、真正慈悲就是严格要求自己。

要求自己守规矩

真正修行不是嘴上功夫,说一套做一套,修行就是说到做到。

修行主要是在生活️去做到。说到做到,只有做到了,才是真正的知道。

孔子曰:成仁,孟曰,取义

为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这是抗元名将文天祥临时前留下的。又叫做衣带诏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舍身取义,杀身成仁

孟子的鱼我所欲也,舍身取义。

什么是大丈夫气节: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