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分类整理 论语分类整理归纳120条

2023-02-04

本文目录一览:

孔子的名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生态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路问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回答者:五让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12-6 20:28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7 个人评价

85% (6) 不好

14% (1)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共 88 条

真多,真够朋友

评论者: wangzeyu789 - 试用期 一级

谢谢了

评论者: wangzeyu789 - 试用期 一级

太好了

评论者: lhm2008 - 试用期 一级

我来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其他回答 共 1 条

孔子哲理名言

人生态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路问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论语的主要内容及主题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论语》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最简单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写作背景、内容,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2、学习孔子为追求理想而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精神,用知识强大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3、背诵《论语》中精彩片段、名言警句等,学会积累,并初步养成阅读文学名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感受《论语》的文化魅力,以非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经典中领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享受名著带给自己的心灵启迪。

教学难点:

梳理《论语》中的格言警句,翻译、理解并进行分类整理,了解孔子的重要思想,并结合实际谈谈对自己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的启发及影响。

教学方法:  诵读领悟法    梳理分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想:

《论语》是必修一名著导读的重要内容,对孔子及其作品、思想等有一个全面的介绍,对学生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本节课重在把名著导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取其精华,感悟文化的魅力,开拓知识的宽度。因此这节课,从有关孔子的教育名言警句入手,这和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便于学生去探究、思考,并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多样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采用“诵读领悟,梳理分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个性思维,徜徉在经典名著中,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教学过程:

一、热点话题导入

凭借在百家讲坛的《论语心得》,于丹教授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学术快女”,她说《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比如“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自你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言。再如:“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遗憾,要做到内心的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这让我们又一次唤起了对《论语》的思考。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和孔子亲密接触,沐浴春风、洗涤心灵吧。 二、聆听孔子故事

大家在小学、初中时已接触到《论语》中相关篇章,对孔子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那么你还知道有关孔子的那些故事呢?(找二到三个学生讲故事)

(一)孔子带弟子去齐国,路上听见有哭声。孔子说这人的哭声不像是家里死人。上前问哭者,哭者说,我从小就好学,游遍列国后返回家乡,可双亲已经过世。往而不来着,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说罢哭者就跳河自杀了。孔子对弟子们说,要记住此事,引以为戒。从那以后,孔子的弟子告辞归家的人数达到30%。可见“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情在当时孔子就深有体会了。

(二)孔子带弟子去郑国推销自己的政治观点,但是与弟子失散了。孔子独自一人站在东门外。有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陶,其肩似子产。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如丧家犬一样失意不得志。子贡将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显出高兴的样子,又叹了口气说,他表述的形状未必准确,可我的神色确实是象丧家犬啊。然乎哉!然乎哉!表现出孔子的大度、宽容的胸怀。

三、梳理分类思想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请大家迅速阅读名著导读部分,对孔子的思想进行梳理分类,进一步走进孔子。(学生自由阅读,圈点式画出来并进行总结,自由发言。)

(一)“仁”的思想

教师:《论语》中“仁”字出现过104次,可见“仁”的思想统率全书。其中“仁者爱人”指重视人的生命与生活的人本理念,是儒家“仁爱”思想最直接的表述,不仅强调要爱自己、爱亲人,也强调“泛爱众,而亲仁”。而爱己、爱人、爱众、亲仁……不仅要将人的生命置于首位,且要安顿好人的现实社会生活。那么你对“仁”的思想有哪些看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预设:

学生1::他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仁与礼二者互为因果关系。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只有不断反省、循礼而行,就能达到“仁”的境界。

学生2:“孝、悌、忠、信”以仁为根本与核心,以爱为联系的纽带,以礼为规范形式,链接成一个个环环相扣的十字形人际关系结构。父慈子孝、君礼臣忠——这是纵向上下关系;兄友弟恭、朋友有信——这是横向左右关系。父子、君臣、夫妻、兄弟、朋友关系纵横交织构成的一个个十字形互立双赢的价值结构,彼此相互支撑、缺一不可,任何一方的脆弱、缺省或倾斜,都会使之失去平衡,使“仁爱”之实施陷于困境。

学生3:“仁民爱物”——长保久安的王道思想。孔子还将仁爱扩及鱼鸟生灵,“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且寄希望于仁人君子“仁民爱物”而长治久安。”在对“仁爱”有着极高要求的孔子看来,只要能使天下安定,做有益于民众现实生活与生命的事,就是仁德;能广泛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生活得好,那是高于仁德的圣德。

(二)教育思想

教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也有很多独特的思想。下面就请大家再找找并进行总结。

预设:

学生1:孔子首创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他认为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他一生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据说他的门下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有地域差别、年龄差别、贫富差别,正因为孔子“有教无类”的人文教育理念,他们才得以接受教育,这应该是孔子能受万世敬仰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学生:2: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孔子认为受教育者存在潜质和兴趣的差异,经济社会发展也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他把因材施教分为三类:一是针对学生的性格进行教育。二是根据学生的特质进行教育。三是根据学生的年龄进行教育。

学生3:孔子注重引导的教育方法。1.强调启发。孔子对启发式教育的表述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要求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2.学思并重。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不学习,那就有危险。3.重视实践。《论语》开篇表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过后经常去实践,不是很愉快吗?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4.方式灵活。孔子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或集体讲授或个别教导,或对话座谈或现场讨论,他十分重视与弟子的互动,从而激发弟子努力学习和思考。

学生4:以塑造人格为教育目的。孔子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理想人格:从“成人”到“君子”,再到“圣人”。按照《论语》的记载,孔子认为“圣人”要具备完美的个人品格,是最高级的理想人格,一般难以进入这个层次,即便是古代的尧、舜也没能做到。

四、诵读领悟名言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一些经典的对话在当时,对后代都有很大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学过的篇章诵读领悟这些名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仁政、治国,学习、教育,为人处世”三个方面收集、诵读、翻译、感悟。)

师生总结并归类:

(一)仁政、治国之道:

1、克己复礼为仁。

克:克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西周之礼)才是做仁义之事。"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是一种由己及人的思想,就是设身处地考虑别人的感受,往往指的是不好的东西或事物。自己不能接受,也不要转嫁到别人身上。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这句话指为政者首先必须端正自己,做好臣民的表率,在当今仍有反腐倡廉的现实意义。

教师明确:1-3表达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论语》中的阐述的“仁”是全方位的,既直指个人修养,又关注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更体现了治国之道。

(二)学习、教育: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强调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用他们的缺点对照自己,加以改正。见人之善就学,这是虚心好学的精神。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

厌:满足,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前四个"知"是知道之意,而最后一个"知"同"智",智慧。

教师明确:孔子的这些学习方法对我们有积极的'意义,不因时代的变迁而过时,希望大家能活学活用。

(三)为人处世:

1、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季氏》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这句话,两千五多百年来不知道激励了多少的中华儿女,使他们堂堂正正挺立在人世间,也成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之一。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子罕》

谓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教师明确:这几句均谈论为人处世的方法。对我们大家交友、做事都有帮助。

五、合作探究借鉴

从《论语》中得到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影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生生互动,倡导个性思维,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小组、个人积分,选出优秀个人和小组。)

预设1:从《论语》中学到了要以关爱他人的心态面对生活。

《论语》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告诉我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平易近人,做事谨慎。诚实守信,博爱众生,亲近仁者,这一切都做好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艺了。可见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还要爱他人。在当今社会“关爱他人”仍然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正如我们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预设2:我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如“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见利益就自己得到,有难处就推给别人;想到自己想得到的别人也可能想要,自己讨厌的东西别人也不会喜欢。一个人做任何事不要只想自己,而应该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做到推己及人,就掌握了一个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预设3:活到老,学到老,要活学活用、终生学习。

《论语》中关于教育、学习的名言很多。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都强调学习对一个人来说是头等大事,学习是要讲求方法技巧的,学了就要及时实践,学习与思考应时刻紧密结合才能有效果,同时又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对照自己的短处,进行查漏补缺,保持谦虚学习的态度。只有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地学习,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教师分享:大家说的很好,对《论语》的内容把握的不错,那老师也得到了一些启示想要和大家来分享。如孔夫子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在这一段中,孔子在面对子路和冉有所提出的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时,没有给出简单笼统的回答,而是给不同的答案,那是因为他们的的性格特点不同。如今我国正在飞速发展,这就需要各行各业多方面的人才,可见因材施教正是我们的教育所需。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可见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孔子的儒学经典仍传播着中国伦理道德的精华和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细细品读。

六、阅读方法指导

学生讨论读《论语》应该读些什么?怎样去读?

第一、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使阅读更有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数量的工具书,从字音、词意入,掌握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句式等知识,从量变达到质变。

第二、广泛阅读,熟练掌握《论语》选入课本的篇目,并能有感情的诵读。

第三、了解对话的人物,掌握故事情节,读懂寓意。

第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孔子的思想的闪光点,教育学生领悟儒家思想的精华。

七、我的课堂收获(各抒己见)

八、布置作业:

阅读《论语》,交流读书心得。(要求:内容真实,结合实际,有感而发,300字左右。)

九、板书设计

(一)“仁”的思想

(二)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

2、因材施教

3、引导的教育方法。①强调启发。②学思并重。

③重视实践。④方式灵活。

十、教学反思

这节课内容充实,通过“梳理、诵读、感悟、提炼”,层层深入,让《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光辉思想再一次照亮我们的人生。注重学生的互动、小组合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时引导、启发,问答、抢答、积分等激励措施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竞争意识。不足之处,课堂时间有限,有些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到位,希望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再深入领悟《论语》的精髓。

论语十二章里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道德修养句子的分类分别是什么?

1、学习方法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学习态度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道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 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 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 •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孟子》、《中 庸》、《大学》、《论语》)之一,成为儒家的重 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 天下”。

2、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 国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 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弟子多达 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 “至圣先师,万世师 表”,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论语?又分为哪20篇

学而第一 (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为政第二 (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第三 (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里仁第四 (主要讲仁德的道理)

公冶长第五 (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第六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述而第七 (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泰伯第八 (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子罕第九 (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乡党第十 (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先进第十一 (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颜渊第十二 (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子路第十三 (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宪问第十四 (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卫灵公第十五(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

季氏第十六 (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阳货第十七 (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微子第十八 (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及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

子张第十九 (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

尧曰第二十 (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扩展资料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

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

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论语12章分成了哪四类?

论语12章分成了学习方法,修身做人,道德修养,修身做人,学习态度4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修身做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修身做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方法)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修身做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态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道德修养)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道德修养)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学习方法)

2020-05-20

《论语》研究综述

《论语》作为一部影响中国五千年的著作,在当今社会,依然影响著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阅尽《论语》,但也都对其略知一二,进入大学以来,我们开始系统的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其中印象最深著作的莫过于孔子的《论语》了,下面我就陈述一下我对《论语》浅薄的认识。

《论语》一书是由孔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的,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们得言论和活动,是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同时也是瞭解和研究儒家思想及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本书。《论语》首创语录体,“论”是编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箴言的意思,如:《国语》、《世说新语》等,《论语》的意思即评论、编纂先师孔子的话语,《论语》传至今世的有20篇①,各篇没有篇名,后人便摘取每一篇第一句或前两字三字作为篇名,如:《学而》、《为政》、《里仁》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言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即而论纂,故谓之曰《论语》②

因此《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点到为止,或启发辩论,侃侃而谈,但简短的语言中透漏出孔子理性的思想,博学的知识以及参政宣扬自身为政理念的渴望;还有很多生动活泼的精辟的名言警句,像“礼之用,和为贵”,“三人行,必有我师”,“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一直被后世作为格言传诵,此外,《论语》的内容多半涉及政治、哲学、伦理等各个方面,在绵延几千年的文化潮流中,他一直被后世传颂。

虽说瞭解并阅读了《论语》这本书,但我们还是不能够精确的对孔子的思想体系作总结和归纳,因为《论语》本身内容简洁,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给世人,所以如果单纯的以现代人的眼光来解读《论语》及孔子的思想体系和教育,即使可以,也很难使大多数人完全信服,当然,我谈论孔子的思想体系和教育思想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各种史料作为考证的,那么下面就谈谈我对孔子的瞭解。

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宣传自己的政治和教育主张,曾多次向卫、鲁、宋等国君谈及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治国主张,但都因种种原因没有被重用和采纳,永现在的话来说:孔子的政治主张没有顺应各国国情,因为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很多都不能迎合君王的要求,如:孔子认为仁和礼是分不开的,他坚持国家应该恢复周礼,人的一切活动都应在周礼的约束下来进行,他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这著重强调了礼对维持西周国家秩序的重要性,这个主张与当时春秋混战时期的实际情况相抵触,他认为人与人之间要体现“爱人”,父子君臣之间要讲求“孝道”和“忠义”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秩。这样各诸侯如果起义谋反,他们便会在道德上遭到谴责,因此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不为时人所容。

此外,孔子还主张君主要“为政以德”,反对以刑治国,只要君主和诸侯能够以仁义对待百姓,克制暴政,并且还能不违农时,人民自然就会极力拥护统治,从而也能使国家更加繁荣和稳固,因为孔子生活在没落贵族的家庭中,也能够亲眼看到老百姓的苦和悲,而且他能明白国家的发展“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也许是孔子能够极力宣导用德来教化老百姓的原因吧。

按我的观点看,政治思想相比于教育思想,我还是比较喜欢孔子的教育思想或方法,虽然说他的教育思想与他的政治主张有些许冲突的地方。

1. 孔子是第一个主张开办私学的人,从此民间开办私学之风兴起,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受教育是贵族弟子的专利,理所当然的,孔子开办私学的行动必然会有很大的阻力,不仅仅从上层社会,还有下层平民的阻力,孔子重视教育,在学生对象的选择上,主张“有教无类”,他把受教育的权利从贵族转移到了普通民众,在《论语•述而》一篇中他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也就是说,只要给我十条肉干当做见面礼,没有我不收的学生。所以孔子的学生贫穷者居多。

2. 在《学而》一篇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反映出孔子谦虚认真的态度,《为政》一篇中记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反映出孔子主张学习时要学与思相结合。

3. 孔子还主张“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而诲人不倦,但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并不矛盾,因为他们的对象不同,孔子对不同学生的性格、品德等给予不同的教导,例如: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③  以上季康子与孔子简短的对话启示我们教师传道授业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基于不同情况的引导。

另外。孔子还希望学生们形成平等待人,教学相长和举一反三的好习惯,他以著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基本原则。通览《论语》全书,从孔子和其弟子的交谈和行动中,我们不难看到孔子非常注意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如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以鼓励学生奋发图强,珍惜时间,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比喻人的节操④。这对现在的教育是个很好的启发,有时我会思考:教育在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之后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如今教育模式和理念的根深蒂固阻碍了文化的进步,如记得我们大多数都思想僵化或是固步自封。但在此我想强调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当然我指的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积极部分。

评价一个为人极其它的作品,我们应该抱著公平、公正、理性的态度。虽说孔子在教育学生主张有教无类,但他也有时代的局限性,当时的私学兴起的教育仅仅针对男性,女性则遭到歧视,在孔子的三千多个弟子中没有一个是女性,周武王曾经说过:“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胡?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从这句话来讲,连周武王都承认女人的功劳,但孔子却否定,这实际上是与他的“有教无类”思想相矛盾的,还有,在治理国家的策略上,孔子提倡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似的孝道,但他在文化上却有教无类的思想,前者在男性之间恰似有很强的等级关系,但后者又强调男性公民在文化水准上的平等,这难免会让人产生矛盾感。

孔子在历史文化潮流中收到了世人的顶礼膜拜,所以从古至今都有很多学者关注孔子及其著作,为其做释,为其考证所以也就有了历代《论语》不同的流传版本和重要的研究著作,分别结合《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三本目录书加以概括:

据查证,《论语》在《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与《诗》、《书》《礼》、《易》、《春秋》等并列,在《隋书•经籍志》中,属经部志二十七至三十二卷;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位置变动应与目录学分类法的演变有关系。

目录学的分类法的演变从“六分法”演变为“四分法”,西汉成帝河平三年,杰出的刘向、刘歆父子受命主持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理群书的工作,在每一部书整理完毕后,刘向便撰写出了一篇序录,记录这一部书的作者、内容、学术价值和校正过程,后来这些序录汇集成书,即《别录》,后刘歆将《别录》各序录加以简化,把著录的书分为六略,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及方技略。《七略》以六略三十八类的分类法,条分缕析先秦到西汉的各种文化学术流派,以辑略的形式,在整体上评述了各种文化学术的兴衰分合,班固编写《汉书•艺文志》以六分法为核心,但东汉以后,学术思想发生了变化,经学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史学也同样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再次,由于经学成了仕进的敲门砖,各种选集和编集日益兴盛,所以作为学术文化的陈列橱窗的目录,特别是分类法不得不改弦更张:

首先对分类法进行改革的是西晋荀勖梗撰的《中经新簿》以“甲乙丙丁”四分法奠定了以后“四分法”的基础。《隋书•经籍志》问世后,改“甲乙丙丁”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他在体制上写《汉书•艺文志》相仿,有总序,小序,也有小注,《隋书•经籍志》对各朝图书加以了严密的分类,所以《论语》被归属到经部,以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因图书卷本有所增加,所以《论语》属卷三十五《四书类一》。

一、《古论语》。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论语》、《礼记》、《孝经》等,凡数十篇,皆古字也。”但据传,孔壁《古论语》乃孔氏家传本,《古论语》二十一篇,有两《子张》。

二、《齐论语》和《鲁论语》。《汉书·艺文志》记:“汉兴,有齐鲁之说,传《齐论者》昌邑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唯王阳明家;”传《鲁论语》者,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鲁扶卿……,皆名家。张氏最后而行事。”《齐论语》二十二篇,多《问王》、《知道》两篇,其馀章句也颇多于《鲁论语》;《鲁论语》古二十篇,为其作解释的《传》十九篇。

三、《张侯论》。《论语序》说:“安昌侯张禹,本受《鲁论语》,兼讲《齐》说,善者从之,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包氏、周氏章句出焉⑤。是以《鲁论语》为主而择《齐论语》、《古论语》之善者而从之的第一次改编本,据有关学者的观点,《张侯论》是现今使用《论语》的版本。

四、《论语注》。东汉末,出现郑玄的校注本,《论语序》说:“汉末,大司农郑玄,就《鲁论语》篇章,考之《齐》、《古》,为之注。”郑玄所定《论语》二十篇是杂糅张本与《齐论语》《古论语》的第二次改编本,融合古今之长,其特点是以古文《论语》为底本,文字的差异与古论为准,其篇章次第依据《鲁论》,兼采三家说结,极大可能的保存了《论语》的原始性。

五、《论语集解》。魏末,何晏与孙邕,郑冲等五人合作编《论语集解》,集汉魏经师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列八家所说之大成,此书宋代亡佚,直到清末才得日本正平本回到中国,现已收入《十三经古注疏》。

(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六、《论语义疏》,成熟与梁朝梁武帝年间,所用底本是《鲁论》之《张候传》的版本,为《论语集解》做疏,以集解为主,兼采老庄玄学之说,在河北定县竹简本发现之前,皇侃的《义疏》本是现存最早的《论语》版本。

(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七、《论语集注》、即《四书集注》。宋代朱熹注,它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并为《四书》,并为他做详细的注释,成为明代科举考试的标准,因而从明代以来,朱熹的《论语集注》成为影响最广泛的版本。现传世最早的集注刻本是理宗淳佑十二年(1252)马光祖所刊印的《四书集注》本。

《论语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一版

(宋)朱熹集注:《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5年版

八、《论语正义》清代学者吸取明人空谈礼义,不顾实际以致亡国的教训,开始转向考据学,也称“朴学”,以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最为精审,这是东汉以来最好的注释本,删除了不少以往的穿凿之论,事先在研究《论语》的重要参考书。《论语正义》有同治五年的刻本,《续皇清经解》本。

(清)刘宝楠著:《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57年版

九、《论语集释》。是继《论语正义》之后又产生的一部《论语》整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是程树德,《论语集释》的内容和梗概丰富,至于研究方法,作者不立汉儒,宋儒门户,兼顾训诂、考据和义理分析,如第三条说:“是书职责,在每章列举各家之说,不分门户,期于求一正当解释,以待后来学者,“皆此一发明圣人立言之旨”⑥。其主要价值也在注释方面,校勘方面专列“考异”一项,但主要采摘他人成果,且比较疏漏。

1943年由华北印书局初版印行。

1990年中华书局又印行《新编诸子集成》本,由程俊英,蒋建元点校整理。

十、《论语疏证》作者杨树达,《论语疏证》是今人的一部有价值的《论语》疏解之书,并且是一部有参考价值的书,但其引证的材料相当的宽氾滥,读起来要鉴别远统亲疏。

今传《论语书证》二十卷,1955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编为《杨树达文集》之十六重新出版

十一、《论语译注》杨伯峻撰  这是当代最为简明扼要,训诂准确的《论语》今注今译本。

1958年中华书局初版,1980年第二版,此后多次印行。

介绍了《论语》在经历了历代学者研究而成的著作,我们不难发现:各朝代各学者不免会在编撰新的《论语》著作时加入自己的理解,并且在这些书中包含两个方面的成果,一是版本、校勘的成果,一是注释、解说的成果,这都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去进一步瞭解研究悬而未决的问题。只是我认为:《论语》本是一部历史著作,我们不能拿现代人的观点去看问题或瞭解《论语》的内容,应该放到历史的环境中,给予读者能言之成理的解释,当今许多著作都在自己的思想基础上,加以思考,但最起码要公平、公正的尊敬态度去对待《论语》及孔子本人。

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即可。王充曾说:“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至所言,皆无非专精讲学,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世人不知难,或是而意审难见,时人不知问……。”因历史文献的研究要以既得事实为基础,详细经略的加以考证,切忌仓促下结论。

仔细阅读过臧知非注说的《论语》(河南大学出版社),其在《学而第一》中解释:“学而时习之”的“习”时给的结论是:一说温习,一说实习,演习。他还说:“孔子的教学内容有许多实习性很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许多内容都要演练操习,所以此处的“习”作“实习”讲较确切。”但我认为孔子的教学内容还有《诗》、《书》、《礼》……许多,其中有很多理论知识,当然在实践过程中更加要铭记知识和道理,所以此处要讲成“温习”才更为准确,当然,孔子的《论语》因内容过于简略与当今隔世时间比较长,我们也不能说出其准确的含义,只是“集百家之长”而已。

此外,这次我研读《论语》的过程中对许多解释提出了疑问,并慢慢加以考释和查证,知道自己筋疲力尽,但却体会到了异常的快乐,这是因为自己提供了以学术史的角度把握《论语》的机会,并能更多的扩展自己的古书知识,所以我觉得很值。

注释:

1 班固著,《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出版社,第一七一七页。

2 引自臧知非注说《论语》,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第106页。

3 选自《论语·子罕》

4 选自《论语·雍也第六》

5 引自孙钦善著《论语本解》《生活·读书·知识》三联书社出版。2009年4月北京第一次印刷,第267页

6 引自,同上  第288页

参考文献:

Ⅰ杨伯峻,杨逢彬译著的《论语译注》岳麓出版社出版,2009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出版

Ⅱ康有为学术著作选《论语注·学而第一》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北京第一次印刷

Ⅲ孙钦善著《论语本解》《生活·读书·知识》三联书社出版,北京第一次印刷

Ⅳ臧知非注说《论语》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

Ⅴ班固著《汉书·艺文志》

Ⅵ唐明贵著《论语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三月第一版

Ⅶ刘兆伟著《论语通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3次印刷

Ⅷ张居正讲评《论语》,上海此辞书出版社,2007年三月第3次印刷

Ⅸ《国学大讲堂》[论语导读]蔡尚恩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1月北京

Ⅹ《隋书·经籍志》志二十七卷,魏征等撰,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

ⅩⅠ《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五纪昀等撰

ⅩⅡ杜泽逊撰《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2009年8月北京第八次印刷

ⅩⅢ陈国庆编《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中华书局,2006年10月北京第二版

《论语》十二章中,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分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