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分成 论语分成什么

2023-02-04

本文目录一览:

初一语文论语十二章分成三类:'学习方法2学习态元灭3为人处世之道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修身做人】

1【方法】

温故而知新

吾日三省吾身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

默而识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3【修养】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分类求求求求

所谓“论语十则”的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1.学习态度和方式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道德修养类: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3.综合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将《论语》中的话分成几类:

处世之道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3.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4.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

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6.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7.以德报怨。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8.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0.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1.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12.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3.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

敢而窒者。

求学之道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有教无类。

6.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7.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8.辞。达而已矣。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2.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13.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4.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15.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7.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8.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9.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

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君子之道

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3.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4.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5.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6.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7.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8.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

9.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仁德知道

1.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2.君子无终食之闲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3.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当仁。不让于师。

8.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9.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

10.克己复礼。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2.爱人。知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13.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4.克。伐。怨。欲。

1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6.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7.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8.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19.朝闻道。夕死可矣。

20.吾道一以贯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1.予一以贯之。

22.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23.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5.德不孤。必有邻。

26.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27.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论语12章分成了哪四类?

论语12章分成了学习方法,修身做人,道德修养,修身做人,学习态度4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修身做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修身做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方法)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修身做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态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道德修养)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道德修养)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