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载驰 诗经载驰拼音版

2023-02-04

本文目录一览:

诗经国风鄘风载驰的原文及译文

诗经国风鄘风载驰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载驰载驱1,归唁卫侯2。驱马悠悠3,言至于漕4。大夫跋涉5,

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6,不能旋反。视而不臧7,我思不远8。既不我嘉,

不能旋济9。视而不臧,我思不閟10。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11。女子善怀12,亦各有行13。

许人尤之14,众樨且狂15。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16。控于大邦17,谁因谁极18?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19。

【注释】

1.载:语助词。驰、驱:孔疏"走马谓之驰,策马谓之驱"。

2.唁(音厌):向死者家属表示慰问,此处不仅是哀悼卫侯,还有凭吊宗国危亡之意。毛传:"吊失国曰唁。"卫侯:指作者之兄已死的卫戴公申。

3.悠悠:远貌。

4.漕:地名,毛传"漕,卫东邑"。

5.大夫:指许国赶来阻止许穆夫人去卫的许臣。

6.嘉:认为好,赞许。

7.视:表示比较。臧:好,善。

8.思:忧思。远:摆脱。

9.济:止。

10.閟(音必):同"闭",闭塞不通。

11.言:语助词。阿丘:有一边偏高的山丘。蝱(音mang2):贝母草。采蝱治病,喻设法救国。

12.怀:怀恋。

13.行:指道理、准则,一说道路。

14.许人:许国的人们。尤:责怪。

15.众:"众人"或"终"。樨:幼稚。

16.芃(音彭):草茂盛貌。

17.控:往告,赴告。

18.因:亲也,依靠。极:至,指来援者的到达。

19.之:往,指行动。

【译文】

车马疾驰快奔走,回国慰问我卫侯。马行归途路悠悠,行旅匆匆到漕邑。

大夫跋涉来追赶,我心哀伤又忧愁。

没人赞成我赴卫,要我返回万不能。你们想法都不好,不是我思不深远。

没人赞成我回卫,想要阻止也不能。你们想法都不好,不是我思不谨慎。

登上高高的山冈,采集贝母解愁肠。女子多愁又善感,各人心里有主张。

许国大夫责怪我,实在幼稚且张狂。

我在郊野忙行驶,麦子繁盛又茂密。前往大国去求援,依靠谁来帮我忙。

许国大夫君子们,不要再把我责备。你们纵有百般计,也不如我亲自去。

诗经国风鄘风载驰赏析

在中国文学史上,许穆夫人堪称第一位名著于册的女诗人了。《载驰》,就是她写下的一篇充满爱国激情的不朽诗章。 许穆夫人是卫宣姜的女儿,许国国君穆公的妻子,故称许穆夫人。卫懿公不理朝政,独好养鹤,甚至荒唐地让鹤“乘坐”大夫方可乘坐的轩车。公元前660年,狄人伐卫,“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其人心之离散于此可见。狄人大败卫师于荥泽,杀卫懿公。宋桓公连夜率师将卫败亡之众五千人接过黄河,居于漕邑,立卫懿公之子戴公为君。第二年,戴公死,文公即位。他的同母姊妹许穆夫人,在祖国风雨飘摇的危亡时刻,不顾许国君臣的阻挠,毅然返卫,吊唁卫君,①并向同情卫国的大邦呼吁救援。齐桓公因此派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帮助卫人防守漕邑。以后,又联合诸侯迁卫都于楚丘,使卫国得以灭而复存。《载驰》一诗,即作于许穆夫人返回漕邑吊唁卫文公期间。这首悲愤动人的爱国主义诗作,在当时就被广为传诵,并收入了诗经《鄘风》。西汉末年,刘向编《古列女传》,又专为许穆夫人立传,盛推其“慈惠而远识”。 《载驰》以“载驰载驱,归唁卫侯”发端,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入了那个战祸频仍的动荡时代。载,语助词,这里可释为“又”。驰,策马急驱之意。一辆马车急驰而来,道路上尘土飞扬,焦灼加鞭的女诗人,就在一片马嘶车鸣声中上场了。她为什么行色匆匆、迫不及待?“归唁卫侯“一句点明了事情的原委:祖国遭受了祸难,她是要去吊唁自己的兄长卫文公呵!“驱马悠悠,言至于漕”,悠悠,既指道路之遥远,亦透露出女诗人心中那悲恸、忧思之深长。言,我。漕,即卫文公所居之地漕邑。车马在大道上急驰,路途竟这样漫长!终于,漕邑已隐隐在望。此刻,女诗人心中该何等激动!短短四句,不仅叙事明白,情景如画,而且迫促、跳荡,富于 节奏感 。读者不仅能听到马蹄翻飞、车轮滚滚之音,而且还能感受到女诗人那激动不安的脉搏和心跳。但是,事情陡然起了变化:“大夫跋涉,我心则忧”许国大夫跋山涉水,赶来传达君命,不准许穆夫人返回卫国!亡国的悲伤本已充塞女诗人的心胸,而今又遭到许国君臣的阻挠,她怎能不在悲痛之中,又生出不能压抑的忧愤呢?诗歌由此转入第二章。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这一章是许穆夫人对于大夫阻挠的义正辞严的回答。嘉,许可。旋,回头转身之意。视,显示。臧,即藏,隐藏。閟,即闭,停止之意。许国君臣全都反对女诗人返卫,怎么办?倘若坚持返卫,则有违犯君命之罪;倘若转身回许,又置危亡中的祖国于何地?女诗人激烈地斗争着,思索着。强烈的爱国之情,使许穆夫人坚定了返卫的决心,她迅速作出了抉择:“即使你们都不赞同,我也不能回车返许!让我毫不隐瞒地告诉你们吧,我的心思是不能远离祖国的!即使你们都不赞同,我也不能回车渡河。我要明确无疑地告诉你们,我对祖国的思念是不能阻止的!”这一章在抒情中引入了人物语言,变成了面对面的回答。诗人运用排比句式,四句一顿,铺排而下,将自己内心斗争的结果,山洪爆发般地推涌而出,势不可挡。而“既不……不能”二句,在语气转折之中,更把女诗人那不屈于君命、非返卫不可的决心,表述得斩钉截铁。“视尔”、“我思”,鲜明地再现了许穆夫人与许国大夫面对面斗争的情景。 诗歌进入第三章,受阻的车马又奔驰起来,许穆夫人抛下许国大夫扬长而去。经过上述一场激烈冲突,女诗人的内心能安定吗?当然不能。“陟彼阿丘,言采其芒”二句就透露了这一点。陟,登。阿丘,偏高的山丘。蝱,即莔的假借,指贝母,据说可治郁闷之症。祖国的危亡,使女诗人焦虑;许国君臣的阻挠,则又增添了许多愤懑。她恨不能登上高高的山丘,采来贝母治疗自己的郁闷。但在急速的行车途中,许穆夫人 自然 不会真正实行。因此,“陟彼阿丘”两句,不过是借助于比兴,来表现诗人胸中郁塞的苦闷之沉重罢了。是不是因为她是女子,所以特别多愁善感呢?不——“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稺且狂”,诗人明确指出:妇女的爱动感情,是各有各的道理的。而她之所以郁愤难平,则完全是许国君臣的阻挠引起的。他们居然把自己的爱国举动视为过错而加以责备,真是一批不明大义的幼稚狂妄之徒!如果说,在第二章中,女诗人对许国大夫还只是义正辞严地剖明心迹的话,那么,在这一章,满腔的愤懑,终于使女诗人发出了激越的斥责之音。全诗的情绪由此被推向了高潮。

猜你喜欢:

1. 2017出自诗经、楚辞的宝宝名字精选

2. 鄘风 柏舟

3. 中国古诗翻译成英文品析

4. 鸡年11月女宝宝取名的方法

5. 诗经好句取名的方法

6. 古诗词和诗经论语中为宝宝起名字

诗经——载驰

【原文】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虻。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生僻字注音】

閟 (bì) 虻 (méng) 芃 (péng)

【译文】

驱着马车急奔走,代我回国问卫侯。

驱车归途道路远,赶去漕邑送问候。

大夫奔波路悠悠,我心依旧怀忧愁。

既不赞成我的谋,而今已不能回头。

尔等谋略都不好,我的思虑还不够?

既不赞成我主张,今不能渡河帮忙。

尔等谋略都不好,我的思虑还不长?

登上高高的山岗,采那贝母消愁肠。

女人多愁又善感,各自心里有主张。

许人怪我不该忧,众人笑我是癫狂。

行走在一片空旷,麦子密密又茫茫。

前去找他国支援,谁又可靠能相帮?

许国君子与大夫,别再怪我心忧楚。

你们纵然有千计,也不如我亲自去。

【品析】

这首诗是许穆夫人哀悼卫国为狄人所灭的抒情诗。

许穆夫人是宣姜和宣公庶子顽的女儿,嫁给了许穆公。远嫁他国的许穆夫人,眼见自己的祖国覆亡,痛心疾首,前去吊唁,想要用自己的力量试图挽救卫国,但却遭到许国大夫君臣的阻挠,许穆夫人在忧伤悲愤与愤怒无奈之下,写下了这首诗歌,抒发自己内心无法释放的情怀。

诗歌开头便是“载驰载驱”,看得出她内心的焦急,当听到卫国被覆灭的消息时,赶紧找了几个亲信去探听问候卫国的君臣大夫。想着这些亲信在路上一路奔波,也觉得他们很辛苦,但是自己心里仍然十分焦虑。又回想了当时她出嫁许国时,他们都不怎么赞同,如今这样,自己只身在外,有心无力。心里焦躁的她,爬上高岗去采贝母,想以此消除内心的忧愁。许国的士大夫都觉得她的担心、忧虑都是多余的,甚至觉得是可笑的。看着原野上密密茫茫的麦子,心里的忧伤还是那么浓郁,一点都不曾减去。心想着能否找寻其他国家帮帮忙,让卫国重新站起来,可是转念一想,又有谁会帮个忙呢。许国的士大夫给她出了一堆的主意,可是千方万计,都比不上送她回卫国帮忙有用。

这首诗在反映了许穆夫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国难之际,一介女流之辈都如此的关心国家的生死存亡,那些七尺男儿,尚且如此给她百般阻挠,是多么的令人痛心疾首。

这首诗也反映出女性的智慧,现代社会,我们常说:“女人也能顶起半边天!”古代的许穆夫人,在这方面,已经有所展现了,只是碍于当时大的社会形式,她的想法、谋划,都得不到施行。如今,社会给了我们一个好的平台,不论男女,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演绎完美人生!

喜欢诗经、喜欢美文的朋友,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进行关注哦!

或加微信号: shijingqinghua

【声明:著作权所有,侵权必究。欢迎您的分享与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

吊唁春秋卫国危亡诗篇《诗经·墉风·载驰》原文注解与鉴赏

诗经·墉风·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而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而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樨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题解

许穆夫人,姬姓,名不详,是卫公子硕和宣姜的女儿,春秋卫国(今河南省淇县)人。约生于公元前690年(周庄王七年、卫惠公十年)左右,卒于公元前656年(周惠王二十一年、卫文公四年),多才多艺,且有胆识。长大后嫁给许国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许穆夫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

这首诗写于狄人灭卫之后,卫人迁于漕这个地方,大概在卫国灭亡第二年,即公元前659年。卫懿公生性懦弱无能,独好鹤,穷其国力以求名贵品种,还荒诞地封其爱鹤“将军”、“大夫”等爵位,其昏庸无道可见一斑。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北狄见卫国国政混乱,人心怨愤,于是出兵攻打卫国,而卫国国人不满卫懿公所为,将士们不愿为昏聩的国主卖命,纷纷溃散。虽然这时卫懿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战斗中身先士卒,虽战死却“不去其旗”,但还是没能挽回失败的命运。卫军最终全军覆没,卫国灭亡。当卫国被狄人占领以后,许穆夫人心急如焚,星夜兼程赶到漕邑,吊唁祖国的危亡,写下了这首《载驰》。

句解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驾起轻车快驰骋,回去吊唁悼卫侯。挥鞭赶马路遥远,到达漕邑时未久。许国大夫跋涉来,阻我行程令我愁。“载”,语助词。“驰”、“驱”:孔疏“走马谓之驰,策马谓之驱”。“唁”(音yàn),向死者家属表示慰问,此处不仅是哀悼卫侯,还有凭吊宗国危亡之意。卫侯指作者之兄已死的卫戴公申。“悠悠”,远貌。“漕”,地名,毛传“漕,卫东邑”。“大夫”指许国赶来阻止许穆夫人去卫的许臣。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而不臧,我思不远。

竟然不肯赞同我,哪能返身回许地。比起你们心不善,我怀宗国思难弃。“嘉”,认为好,赞许。“视”,表示比较。“臧”指好,善。“思”,忧思。“远”,摆脱。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而不臧,我思不閟。

竟然没有赞同我,无法渡河归故里。比起你们心不善,我恋宗国情不已。“济”,止。“閟”(音bì),同“闭”,闭塞不通。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樨且狂。

登高来到那山冈,采摘贝母治忧郁。女子心柔善怀恋,各有道理有头绪。许国众人责难我,实在狂妄又稚愚。“言”为语助词。“阿丘”,有一边偏高的山丘。“蝱”(音máng),贝母草。采蝱治病比喻设法救国。“怀”意为怀恋。“行”,指道理、准则,一说道路。“许人”,指许国的人们。“尤”,责怪。“众”,指“众人”或“终”。“樨”为幼稚的意思。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我在田野缓缓行,垄上麦子密密遍。欲赴大国去陈诉,谁能依靠谁来援?“芃”(音péng),草茂盛貌。“控”,往告,赴告。“因”,亲也,依靠。“极”,至,指来援者的到达。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许国大夫君子们,不要对我生尤怨。你们考虑上百次,不如我亲自跑一遍。“之”,往,指行动。

评解

全诗共分四章,不同于《桃夭》、《相鼠》等篇每章句数、字数甚至连意思都基本相似,本诗富于变化,思想感情也复杂得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者的叙事抒情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现实所引起的内心矛盾出发。所以诗歌的形式随着内容的发展而变化,形成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节奏。

许穆夫人那始终不渝的救国之志、爱国之心,在马车上飞驰的宗国大爱、骨肉之情、高远胸襟与果决的气度,以及诗中所彰显的刚强、果决、有胆有识的巾帼英雄形象,甚为恣肆。这样的真挚情怀,自然是最能够感动人的。许穆夫人的诗流传开来,齐桓公闻得,感其心而派公子无亏帅车300乘、甲士3000人,帮助卫人防守漕邑。后来,又联合诸侯迁卫都于楚丘,使卫国得以灭而复存,从此又延续了400多年。

屈原

作者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又字灵均。他出身楚国贵族,初辅佐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谗害而去职。顷襄王时,屈原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郢都也为秦兵攻破。此时,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亡。

《诗经》全文:载驰(带注释和译文)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下是我带来的《诗经》全文:载驰(带注释和译文),欢迎阅读。

载驰——拯救要靠行动

【原文】

载驰载驱(1),归唁卫侯(2)。

驱马悠悠,言至于漕(3)。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4),不能旋反(5)。

视尔不臧(6),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7)。

视尔不臧,我思不闷(8)。

涉彼阿丘(9),言采其蝱(10)。

女子善怀(11),亦各有行(12)。

许人尤之(13),众秭且狂(14)。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15)。

控于大邦(16),谁因谁极(17)。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

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注释】

(1)载:语气词,没有实义。驰、驱:车马奔跑。

(2)唁(yan):哀吊失国。

(3)漕:卫国的邑名。

(4)嘉:嘉许,赞成。

(5)旋反:返回。

(6)臧:善。

(7)济:止,停止,阻止。

(8)闷(bi):同“毖”,意思是谨慎。

(9)阿丘:一边倾斜的山丘。

(10)蝱(meng):药名,贝母。

(11)善怀:多愁善感。

(12)行:道路。

(13)许人:许国的人。尤:怨恨,责备。

(14)蝱(Zhi):同“稚”,幼稚。狂:愚妄。

(15)芃芃(peng):草木茂盛的样子。

(16)控:告诉。

(17)因:亲近,依靠。极:至,到。

【译文】

车马疾驰快奔走,回国慰问我卫侯。

马行归途路悠悠,行旅匆匆到漕邑。

大夫跋涉来追赶,我心哀伤又忧愁。

没人赞成我赴卫,要我返回万不能。

你们想法都不好,不是我思不深远。

没人赞成我回卫,想要阻止也不能。

你们想法都不好,不是我思不谨慎。

登上高高的山冈,采集贝母解愁肠。

女子多愁又善感,各人心里有主张。

许国大夫责怪我,实在幼稚且张狂。

我在郊野忙行驶,麦子繁盛又茂密。

前往大国去求援,依靠谁来帮我忙。

许国大夫君子们,不要再把我责备。

你们纵有百般计,也不如我亲自去。

【读解】

许穆夫人是卫宣公之女,出嫁许穆公。眼见卫国覆亡,痛心疾首,前去吊唁,并力图用行动来拯救卫国。此举遭到许国君臣的阻挠,许穆夫人在忧愤之际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道出一个问题:在国难当头之际,是坐以论道,前怕狼后怕虎,还是义无反顾,起来用行动来拯救。一介柔弱女子和一群五尺男子的言行心态,已在诗中作了披露。

危难之际总得有人挺胸而出,左思右想,瞻前顾后,总不如行动有力、有效。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姿态,一篇宣言。荆柯刺秦,抵得上千千万万在背后讥讽咒骂暴君秦始皇的人。刺秦虽然未遂, 但行动本身就为荆柯留下了一座纪念碑。

不敢行动的人可以找出一千条理由来为自己辩护,而所有理由大概出不了“我”的圈子,不外乎怕自己的坛坛罐罐被打烂了,怕自己的锅碗瓢盆功名利禄受到损害。敢于行动的一个前提就是要跳出“我”的'圈子,要“忘我”、“无我”,然后才能无畏地行动。行动的代价不过就是牺牲一些个人的利益,以至于身家性命而已。脑袋掉了不过碗大个疤,二十年后便又是一条好汉。

人说,自私是人的本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而人自己又是什么? 我们来到世上、离开世上,不都是赤条条的么?身外之物有什么不可舍去的呢?人固然要为自己,为自己吃饱穿暖居安,也为自己维护脸面和尊严。如果让锅碗瓢盆功名利禄这些身外之物束缚住了手脚,变成了它们的奴隶,自我实际上就已经丧失了。

敢于行动,既可以用来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也可以用来维护某种道义;在维护道义的同时,也就证明了自我存在的价值。在人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之中,行动是最高的命令。

载驰·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

【作品介绍】

《载驰》是《 诗经 》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歌写得如此动人心魄,不仅在于它抒发的感情之真挚,而且也得力于许穆夫人那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诗人选取了归国吊唁这一重要题材,巧妙地将自己安排在驱马返卫途中,通过与许国大夫冲突的情景描述,来展开自己强烈感情的抒发,使这首抒情诗有了特定的场景和情节内容。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诗经赏析栏目。

【原文、译文及注释对照】

《诗经·鄘风·载驰》译注

题解 : 许穆夫人念故国覆亡,不能往救,赴漕吊唁,并陈立国大计,到漕邑为许大夫所阻,因赋诗以言志。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载驰载驱1,

归唁卫侯2。

驱马悠悠3,

言至于漕4。

大夫跋涉5,

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6,

不能旋反。

视而不臧7,

我思不远8。

既不我嘉,

不能旋济9。

视而不臧,

我思不閟10。

陟彼阿丘,

言采其蝱11。

女子善怀12,

亦各有行13。

许人尤之14,

众樨且狂15。

我行其野,

芃芃其麦16。

控于大邦17,

谁因谁极18?

大夫君子,

无我有尤。

百尔所思,

不如我所之19。 驾起轻车快驰骋,

回去吊唁悼卫侯。

挥鞭赶马路遥远,

到达漕邑时未久。

许国大夫跋涉来,

阻我行程令我愁。

竟然不肯赞同我,

哪能返身回许地。

比起你们心不善,

我怀宗国思难弃。

竟然没有赞同我,

无法渡河归故里。

比起你们心不善,

我恋宗国情不已。

登高来到那山冈,

采摘贝母治忧郁。

女子心柔善怀恋,

各有道理有头绪。

许国众人责难我,

实在狂妄又稚愚。

我在田野缓缓行,

垄上麦子密密遍。

欲赴大国去陈诉,

谁能依靠谁来援?

许国大夫君子们,

不要对我生尤怨。

你们考虑上百次,

不如我亲自跑一遍。 1.载:语助词。驰、驱:孔疏"走马谓之驰,策马谓之驱"。

2.唁(音厌):向死者家属表示慰问,此处不仅是哀悼卫侯,还有凭吊宗国危亡之意。毛传:"吊失国曰唁。"卫侯:指作者之兄已死的卫戴公申。

3.悠悠:远貌。

4.漕:地名,毛传"漕,卫东邑"。

5.大夫:指许国赶来阻止许穆夫人去卫的许臣。

6.嘉:认为好,赞许。

7.视:表示比较。臧:好,善。

8.思:忧思。远:摆脱。

9.济:止。

10.閟(音必):同"闭",闭塞不通。

11.言:语助词。阿丘:有一边偏高的山丘。蝱(音mang2):贝母草。采蝱治病,喻设法救国。

12.怀:怀恋。

13.行:指道理、准则,一说道路。

14.许人:许国的人们。尤:责怪。

15.众:"众人"或"终"。樨:幼稚。

16.芃(音彭):草茂盛貌。

17.控:往告,赴告。

18.因:亲也,依靠。极:至,指来援者的到达。

19.之:往,指行动。

【F-054】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穉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注释】

1、载:犹“乃”,发语词。

2、唁(彦yàn):凡有丧事向生者吊问叫做“唁”,吊人失国也叫做“唁”。卫侯:指卫文公。

3、悠悠:长貌,形容道路之远。

4、漕(古读如愁):见《击鼓》篇。卫国故都朝歌(在今河南省淇县东北)覆灭后宋桓公将卫国的遗民安顿在这里。不远:不离。

5、大夫:指来到卫国劝说许穆夫人回国的许国诸臣。这句连下句就是说诸大夫远道来此,我不免增加了忧愁。

6、既:尽。嘉:善。既不我嘉:就是全部不以我的主张为然。许穆夫人的主张是要联合大国(特别是齐国)助卫抗狄。

7、旋反:言回转许国。以上两句是说你们即使都不同意我的主张,我也不能回去。

8、视:比。臧:善。这句连下句就是说比起你们的不高明的意见,我所考虑的难道不深远么?

9、济:止。

10、閟(必bì):同“毖(必bì)”,谨慎。

11、阿丘:四边高中央低的山叫做丘,有一边偏高就叫做“阿丘”。这里可能是卫国的丘名。

12、蝱(蒙méng):“莔(蒙méng)”的借字,今名贝母,药用植物,属百合科。

13、善怀:就是多愁易感。

14、行:道路。各有行:就是各有各的道理。

15、尤:埋怨或责备。

16、众穉且狂:众指“许人”。穉(至zhì):同“稚”,训“骄”。作者指斥那些轻视女子的意见而自以为是的许国人都是骄横而且狂妄的。

17、芃芃(蓬péng):草木茂盛貌。

18、控:赴告。

19、因:亲。极(读为亟jí):就是急。对别人的灾难迫切地关心和及时地援助就叫做急人所难。这句是说谁和我卫国相亲谁就会急我卫国之难。

20、无:同“毋”。无我有尤(尤,古读如怡):就是说别以为我有什么可责备的。

21、之:往。末两句是说你们上百的主意都不如我自己的决定。

【题解及原文】

卫国被狄人破灭后,由于宋国的帮助,遗民在漕邑安顿下来,并且立了新君卫戴公。不久,戴公死,文公立。戴公的妹妹许穆公夫人从许国要到漕邑吊唁,并且为卫国计划向大国求援。许国人不支持她的这些行动,一直在抱怨她、反对她、阻拦她。她在这首诗里表示了她的愤懑(闷mèn)。

【余冠英今译】

轮儿快转马儿不停蹄,赶回祖国慰问我的兄弟。车儿奔过漫漫的长途,来到漕邑祖国的土地。大夫们赶来不辞辛苦,我的心里不免犹疑。

即使你们都说我不好,你们也不能把我扭转。比起你们不高明的主张,我的眼光难道不长远?

即使你们都说我不好,你们也不能阻我前进。比起你们不高明的主张,我的考虑难道不谨慎?

爬上阿丘高高的山坡,山坡上采些儿贝母。妇人家纵然多愁善感,谁都有她自己的道路。许国人对我埋怨不休,这些人真是骄横狂徒。

我走在祖国的郊原,绿稠稠好一片麦田。我要把国难向大邦控诉,谁和我相亲谁赶来救援。

诸位大夫高贵的官长,不要尽埋怨说我荒唐!你们就是有千百个主意,不如我自己决定的方向。

【白话翻译】

我欲驱马走,回国吊卫侯。策马路迢迢,才到漕城头。大夫跋涉来,命返心悠悠。

你们怠慢我,使我难回国。你们很不善,让我思不断。你们怠慢我,阻我回济水。你们很不好,让我思难了。

登上一高丘,贝母在山头。女子爱思乡,理由各正当。许国人怨我,他们实轻狂。

我行田野上,麦苗肥且壮。我想求大国,何人能相帮?许国众大人,不要把我怨。思国千百遍,归国难如愿。

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诗经赏析栏目。()

【讲解】

读《载驰》——兼谈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

作者:潘啸龙

在中国文学史上,许穆夫人堪称第一位名著于册的女诗人了。《载驰》,就是她写下的一篇充满爱国激情的不朽诗章。

许穆夫人是卫宣姜的女儿,许国国君穆公的妻子,故称许穆夫人。卫懿公不理朝政,独好养鹤,甚至荒唐地让鹤“乘坐”大夫方可乘坐的轩车。公元前660年,狄人伐卫,“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其人心之离散于此可见。狄人大败卫师于荥泽,杀卫懿公。宋桓公连夜率师将卫败亡之众五千人接过黄河,居于漕邑,立卫懿公之子戴公为君。第二年,戴公死,文公即位。他的同母姊妹许穆夫人,在祖国风雨飘摇的危亡时刻,不顾许国君臣的阻挠,毅然返卫,吊唁卫君,①并向同情卫国的大邦呼吁救援。齐桓公因此派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帮助卫人防守漕邑。以后,又联合诸侯迁卫都于楚丘,使卫国得以灭而复存。《载驰》一诗,即作于许穆夫人返回漕邑吊唁卫文公期间。这首悲愤动人的爱国主义诗作,在当时就被广为传诵,并收入了诗经《鄘风》。西汉末年,刘向编《古列女传》,又专为许穆夫人立传,盛推其“慈惠而远识”。

《载驰》以“载驰载驱,归唁卫侯”发端,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入了那个战祸频仍的动荡时代。载,语助词,这里可释为“又”。驰,策马急驱之意。一辆马车急驰而来,道路上尘土飞扬,焦灼加鞭的女诗人,就在一片马嘶车鸣声中上场了。她为什么行色匆匆、迫不及待?“归唁卫侯“一句点明了事情的原委:祖国遭受了祸难,她是要去吊唁自己的兄长卫文公呵!“驱马悠悠,言至于漕”,悠悠,既指道路之遥远,亦透露出女诗人心中那悲恸、忧思之深长。言,我。漕,即卫文公所居之地漕邑。车马在大道上急驰,路途竟这样漫长!终于,漕邑已隐隐在望。此刻,女诗人心中该何等激动!短短四句,不仅叙事明白,情景如画,而且迫促、跳荡,富于节奏感。读者不仅能听到马蹄翻飞、车轮滚滚之音,而且还能感受到女诗人那激动不安的脉搏和心跳。但是,事情陡然起了变化:“大夫跋涉,我心则忧”许国大夫跋山涉水,赶来传达君命,不准许穆夫人返回卫国!亡国的悲伤本已充塞女诗人的心胸,而今又遭到许国君臣的阻挠,她怎能不在悲痛之中,又生出不能压抑的忧愤呢?诗歌由此转入第二章。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这一章是许穆夫人对于大夫阻挠的义正辞严的回答。嘉,许可。旋,回头转身之意。视,显示。臧,即藏,隐藏。閟,即闭,停止之意。许国君臣全都反对女诗人返卫,怎么办?倘若坚持返卫,则有违犯君命之罪;倘若转身回许,又置危亡中的祖国于何地?女诗人激烈地斗争着,思索着。强烈的爱国之情,使许穆夫人坚定了返卫的决心,她迅速作出了抉择:“即使你们都不赞同,我也不能回车返许!让我毫不隐瞒地告诉你们吧,我的心思是不能远离祖国的!即使你们都不赞同,我也不能回车渡河。我要明确无疑地告诉你们,我对祖国的思念是不能阻止的!”这一章在抒情中引入了人物语言,变成了面对面的回答。诗人运用排比句式,四句一顿,铺排而下,将自己内心斗争的结果,山洪爆发般地推涌而出,势不可挡。而“既不……不能”二句,在语气转折之中,更把女诗人那不屈于君命、非返卫不可的决心,表述得斩钉截铁。“视尔”、“我思”,鲜明地再现了许穆夫人与许国大夫面对面斗争的情景。

诗歌进入第三章,受阻的车马又奔驰起来,许穆夫人抛下许国大夫扬长而去。经过上述一场激烈冲突,女诗人的内心能安定吗?当然不能。“陟彼阿丘,言采其芒”二句就透露了这一点。陟,登。阿丘,偏高的山丘。蝱,即莔的假借,指贝母,据说可治郁闷之症。祖国的危亡,使女诗人焦虑;许国君臣的阻挠,则又增添了许多愤懑。她恨不能登上高高的山丘,采来贝母治疗自己的郁闷。但在急速的行车途中,许穆夫人自然不会真正实行。因此,“陟彼阿丘”两句,不过是借助于比兴,来表现诗人胸中郁塞的苦闷之沉重罢了。是不是因为她是女子,所以特别多愁善感呢?不——“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稺且狂”,诗人明确指出:妇女的爱动感情,是各有各的道理的。而她之所以郁愤难平,则完全是许国君臣的阻挠引起的。他们居然把自己的爱国举动视为过错而加以责备,真是一批不明大义的幼稚狂妄之徒!如果说,在第二章中,女诗人对许国大夫还只是义正辞严地剖明心迹的话,那么,在这一章,满腔的愤懑,终于使女诗人发出了激越的斥责之音。全诗的情绪由此被推向了高潮。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这是《载驰》的最后一章。车马终于进入了卫国的原野。女诗人那因为愤懑而绷得紧紧的心弦,至此渐渐松弛了下来。“我行其野”两句,以舒缓的节奏,清新的画面,传达出女诗人心情的欣喜和欢快。日夜牵挂的祖国到了,扑入眼帘的是那样绿意葱茏的麦田!深切的祖国之爱,荡漾在女诗人胸中。我们可以想见,此刻,她该是怎样热泪滚滚、不能自己呵!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她心中萌发,她抹去泪水,终于决定:“我要去向大国陈述,取得它们的援助。谁亲近卫国,就到谁那里去!”这样做,岂不又要被许国君臣视为罪过?我们的女诗人大声呼告:“许国的大夫君子呵,再不要以为我有什么过错!你们一百个人所考虑的,也比不上我所选择的这一正确道路!”如此自信的话语,正表现出许穆夫人识见的深远。“大夫君子”四句,运用“呼告”手法,语言铿锵,坚定有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是一位爱国妇女发自内心的热切呼声,这是决心将自己祖国从危亡中挽救出来的不可动摇的誓言呵!许国成百的乘轩大夫,在姻亲之邦卫国遭受危难之际,只能畏首畏尾、束手坐观;而在巾帼之中,却发出了如此不同凡响的声音,真可以振聋发聩,令须眉为之侧目!难怪许穆夫人赋《载驰》,东方霸主齐桓公即遣公子无亏帅师出援卫国(见《左传·闵公二年》)。他是不是也被这位女诗人深切的爱国之情打动了呢?

为一首政治抒情诗,《载驰》写得如此动人心魄,不仅在于它抒发的感情之真挚,而且也得力于许穆夫人那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诗人选取了归国吊唁这一重要题材,巧妙地将自己安排在驱马返卫途中,通过与许国大夫冲突的情景描述,来展开自己强烈感情的抒发,使这首抒情诗有了特定的场景和情节内容。许国大夫无理阻挠的矛盾冲突,虽只出现在一、二章;但是它所激起的感情波澜,却汹涌澎湃于全诗。正象一块巨石,投进了本来就不平静的河水。女诗人胸中那无可言传的悲哀、愤懑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切之情,因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而女主人公的远见卓识、与祖国共命运的爱国深情、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刚强性格,正是在与许国君臣鼠目寸光、横蛮狂妄、自私懦弱的对照之中,愈加鲜明地凸现了出来。在写法上,女诗人为适应自己在驱马返国、无端受阻和冲破阻挠、进入祖国原野时感情上的张弛、起伏,不断地改换句式。或低吟,或陈述;或慨叹,或斥责;舒缓的抒情,突而又化作热切的呼告;中间还时时交替运用散句和排句。这就使全诗象潮水一样,呈现出种种鼓涨、飞卷、澎湃、跌宕的气势,一阵又一阵地冲击着读者的心弦。读着这首诗,人们不能不与女诗人一起,为祖国的危难而焦虑,为无端受阻而愤慨,为冲破阻挠而欢欣,为确定救国之计而充满希望。

---------------------------------

①许穆夫人究竟有没有到达漕邑?据《毛序》所说,似乎未能到达。但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则以为她已回到漕邑。从诗中“驱马悠悠,言至于漕”看来,王说似较切合。笔者对诗义的诠释,即根据王说(《左传》所记与王说亦暗合)。

【赏析二】

据《左传·闵公二年(前660)》记载:“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及狄人战于荥泽,卫师败绩。”当卫国被狄人占领以后,许穆夫人心急如焚,星夜兼程赶到曹邑,吊唁祖国的危亡,写下了这首《载驰》。

许穆夫人名义上是卫宣公与宣姜的女儿,事实上乃卫宣公之子公子顽与宣姜私通所生。她有两个哥哥:戴公和文公;两个姐姐:齐子和宋桓夫人。据前人考证,她约生于周庄王七年、卫惠公十年(前690)左右,卒于周惠王二十一年、卫文公四年(前656),大约活了三十四岁。年方及笄,当许穆公与齐桓公慕名向她求婚时,她便以祖国为念。汉刘向《列女传·仁智篇》云:“初,许求之,齐亦求之。懿公将与许,女因其傅母而言曰:‘……今者许小而远,齐大而近。若今之世,强者为雄。如使边境有寇戎之事,惟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国,妾在,不犹愈乎?’……卫侯不听,而嫁之于许。”由此可见,她在择偶问题上曾考虑将来如何报效祖国。她嫁给许穆公十年左右,卫国果然被狄人所灭。不久,她的姐夫宋桓公迎接卫国的难民渡过黄河,计男女七百三十人,加上共、滕两个别邑的人民共五千人,立戴公于曹邑。戴公即位一月而死,夫人“闵卫之亡,驰驱而归,将以唁卫侯于漕邑,未至,而许之大夫有奔走跋涉而来者,夫人知其必将以不可归之义来告,……乃作此诗以自言其意”(《诗集传》)。据“我行其野,芃芃其麦”二句,诗当作于卫文公元年(前659)春暮。

许穆夫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据清魏源《诗古微》考证,除本篇外尚有《泉水》、《竹竿》二诗也为其所作,其中尤以《载驰》思想性最强,它在强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全诗分为四章,不像《桃夭》、《相鼠》等篇每章句数、字数甚至连意思也基本相似,而是每多变化,思想感情也复杂得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者的叙事抒情是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现实所引起的内心矛盾出发。故诗歌的形式随着内容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节奏。

诗的第一章,交代本事。当诗人听到卫国灭亡、卫侯逝世的凶讯后。立即快马加鞭,奔赴漕邑,向兄长的家属表示慰问。可是目的地未到,她的丈夫许穆公便派遣大夫跋山涉水,兼程而至,劝她马上停止前进。处此境地,她内心极为忧伤。这一章先刻画了诗人策马奔驰、英姿飒爽的形象,继而在许国大夫的追踪中展开了剧烈的矛盾冲突。如果我们有看过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经验,便不难想像此刻的情景。

现实的冲突引起内心的冲突,经过以上的铺叙,第二章便开始写诗人内心的矛盾。此时诗中出现两个主要人物:尔,指许国大夫;我,许穆夫人自指。一边是许国大夫劝她回去,一边是许穆夫人坚持赴卫,可见矛盾之激烈。朱熹《诗集传》释此章云:“言大夫既至,而果不以我归为善,则我亦不能旋反而济,以至于卫矣。虽视尔不以我为善,然我之所思终不能自已也。”按诗意理解,应有两层意思:前四句为一层,是说你既待我不友好,我就不能返回许国,比起你这般没良心来,我对宗国总是念念不忘的;后四句为第二层,是说你既待我不友好,我就不能渡过黄河到卫国,比起你这般没良心来,我的感情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诗人正是处于这种前不能赴卫、后不能返许的境地之中,左右为难,十分矛盾。然而她的爱与憎却表现得非常清楚:她爱的是娘家,是宗国;憎的是对她不予理解又不给支持的许国大夫及其幕后指挥者许穆公。

第三章矛盾没有前面那么激烈,诗的节奏渐渐放慢,感情也渐渐缓和。朱熹分析此章云:“又言以其既不适卫而思终不止也,故其在涂,或升高以舒忧想之情;或采蝱以疗郁结之疾。”(《诗集传》)也就是说夫人被阻不能适卫,心头忧思重重,路上一会儿登上高山以舒解愁闷,一会儿又采摘草药贝母以治疗抑郁而成的心病。所谓“女子善怀,亦各有行”,是说她身为女子,虽多愁善感,但亦有她的做人准则——这准则就是关心生她养她的宗国。而许国人对她毫不理解,给予阻挠与责怪,这只能说明他们的愚昧、幼稚和狂妄。这一段写得委婉深沉,曲折有致,仿佛让人窥见她有一颗美好而痛苦的心灵。细细玩索,简直催人泪下。

第四章写夫人归途所思。此时夫人行迈迟迟,一路上考虑如何拯救祖国。“我行其野,芃芃其麦”,说明时值暮春,麦苗青青,长势正旺。此刻诗人“涉芃芃之麦,又自伤许国之小而力不能救,故思欲为之控告于大邦,而又未知其将何所因而何所至乎?”(《诗集传》)所谓“控于大邦”,指向齐国报告狄人灭卫的情况,请求他们出兵,但诗人又想不出用什么办法才能达到目的。此处既写了景,又写了情,情景双绘中似乎让人看到诗人缓辔行进的形象。同第一章的策马奔驰相比,显然表现了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情绪。而这个不同完全是从生活出发的,盖初来之时因始闻卫亡的消息,所以心急如焚,快马加鞭,不暇四顾;而被许大夫阻挠之后,报国之志难酬,心情沉重,故而行动迟缓,眼看田野中的麦浪好似诗人起伏不定的心潮。诗笔至此,真要令人赞叹!

最后四句,有的本子另作一章,不无道理,然依旧本,多与前四句并为一节,这样似更为合理。这四句当是承前而言,谓夫人归途中一边想向齐国求救,求救不成,又对劝阻她的许大夫心怀愤懑。此处《诗集传》释云:“大夫,即跋涉之大夫;君子,谓许国之众人也。”“大夫君子,无以我为有过,虽尔所以处此百方,然不如使我得自尽其心之为愈也。”照此解释则与首章“大夫跋涉,我心则忧”,前后呼应。字面上虽是“无我有尤”,实质上应是她对许大夫不让她适卫赴齐产生怨尤,正话反说,语气委婉,体现了《诗经》“温柔敦厚”之旨。末二句,表现了夫人的自信心,意为那些大夫君子纵有千条妙计,总不如我的救卫之策高明。“我所之”的“之”字,若作动词解,便是往卫国或齐国去一趟的意思;也有训为“思”的,就是自指夫人的想法。不管哪一种解释,都反映了许穆夫人是一个颇有主张的人,她的救国之志、爱国之心始终不渝。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它却留下无穷的诗意让读者去咀嚼回味,真是语尽而意不尽,令人一唱而三叹! (徐培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