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孝道 论语中孝道思想

2023-02-04

本文目录一览:

论语孝顺父母的名言警句

;     1.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是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2. 孔子关于孝的诗句

      答案

      论语学而第一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为政第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还有这些

      孔子对于要求子女孝敬父母做的一些具体行为,典籍中还有如下一些记载: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父母在世时,要以礼侍奉;死了,要以礼安葬,并且按礼仪祭祀。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关心父母的病痛是讲求孝道之关键。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就是要求子女经常在父母面前尽些孝心

3.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和解释

      论语为政第二 【原文】 2·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

      (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

      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2)无违:不要违背。

      (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

      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4)御:驾驭马车。

      (5)孟孙:指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

      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原文】 2·6 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

      【注释】 (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2)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评析】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

      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

      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

      【原文】 2·7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2)养:音yàng。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

      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

      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

      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妥贴。 【原文】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

      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1)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2)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4)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评析】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4. 孔子论语中关于“孝顺父母”的句子和翻译

      春秋·孔子《论语》中关于“孝顺父母”的句子为: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白话释义: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扩展资料: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

      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5. 十条论语中关于孝的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为政第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第一》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先进第十》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子张第十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是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6.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7. 论语关于孝的名言警句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 《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 《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 “ 父母惟其疾之忧。

      ”—— 《论语 · 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 孔子 长幼有序。

      ——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 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 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 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 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 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 吾未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 事之本也; 孰不为守?守身, 守之本也。

      —— 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 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 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 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 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 惰其四支, 不顾父母之养, 一不孝也; 博奕好饮酒, 不顾父母之养, 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 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 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 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 《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 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 庄。

8.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2113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5261以喜,一则以忧。”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4102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1653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是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内,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

      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容身体健康。

如何理解《论语》中的孝道?

《论语》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学派的瑰宝,集儒学精神之大成。其中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对于政治、伦理、教育等一些方面的思想和原则,主要与对话文体呈现,文风平实内涵深刻。它是由孔子的弟子整理而出的,寓意深远,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是研究儒学的一部重要典籍。由于《论语》一书当中包含的思想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广,而孝道是一种以血缘亲情作为纽带的一种敬老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文化当中重要的组成,承袭孝道对于后进样中华精神有重要的价值。在孔子的儒学精神当中孝道也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以“仁”为本的核心,是“礼”的重要的形式体现之一。故本文将着重对于孔子在《论语》当中对于孝的理解以及对于如今的影响做浅要论述。

《论语》当中的孝道

在《论语》当中对于孝道的阐述有很多,比如发在为政篇当中就有“子游问孝”等,学而篇当中也有,《论语》当中对孝道的阐述有很多,但是大都是以孔子和弟子问答的形式来呈现的,比较零散并没有对于孝道做出明确的定义。但是从他们的对话当中可以体现出孔子对于孝道的理解。

首先是“赡养”,对于孝来说“赡养”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子游问孝一篇当中子曰①:“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为人子女谈及孝道最基本的就是要保证老人的温饱,让老人不会为了衣食去担忧劳碌。赡养双亲是孔子在《论语》当中界定孝道的物质标准也是一个最为基础的标准。

其次是“尊重”。赡养并不仅仅就是孝道的全部,做到了赡养也不能称之为孝,在为政篇当中孔子说到“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清楚地阐明了孔子的观念,他认为仅仅只是供给父母衣食是不够的,还需要去敬重父母,如果只是给吃给喝但是却不尊重,那也和养狗养马没有太大的区别。父母老人是一个人,需求的不仅仅是吃穿,更是需要子女的态度,也就是尊重,对于父母的意见还有言语要恭敬,虚心。

然后就是“色”这个色指的是你的脸色,前两者做到是比较容易的,但是第三点要求相对比较高。孔子认为不仅需要供给父母吃穿,在侍奉父母的时候神色也要保持愉悦,也就是发自内心的去愿意孝敬父母,把侍奉在父母身边当做一种愉悦的事情,而不是去为了“孝”而“孝”,父母会察言观色有思考,对于子女的神情最是关注,孩子是不是开心快乐,愿不愿意去做这件事情,其实父母是最了解的。天下的父母都是期盼自己的子女能够幸福快乐的,子女愉悦父母才能感觉到真正的快乐,父母需要的其实仅仅只是物质上的奉养更是精神上的。所以孔子对于孝道的第三个层次的定义“色”是相当的准确的。

“立身”,这最后一个孔子对于孝道的定义也是《论语》当中对于孝道的最高要求,也是很多人都很难做到的,因为这个界定是对于自身的一个严格的要求。孝顺的子女不仅需要做到前面三个去对待父母好,还要从严格要求自己,品行端正,拥有高尚的品德,让父母对于自己的立身行事都很放心,不用为你的处世而感到忧心。父母之爱子必为其计深远,父母对于孩子的未来是最为担忧的,孩子的品行也是父母最为关心的事情,能够做好自己好好的去生活,让父母安心地安养晚年,这便是最大的孝道。

“孝”与“礼”的关系

在《论语》当中提到,尊敬父母要以“礼”待之。由此可见在孔子的心中孝道和礼法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儒家重视礼学文化,在《论语》当中关于礼的体现更可谓是淋漓尽致。礼可谓是儒学的核心,在孝道的界定当中更是把“礼”放在了首位,也就是礼是对孝的一种界定,孝道要符合礼节,生之以礼,死之以礼,祭之以礼。礼仪贯穿了孝道了全部,无论是父母生前还是死后,都需要以礼相待,方为孝道。

“礼”与“孝”结合来看的意义很广泛,包括言行举止各个方面,在孔子的观念里面侍奉父母是一件严谨的事情,要郑重相待,表情、言语、举止都要合乎礼仪规范去对待父母才能称之为孝顺,其实放在现在来看不能说错,但是未免有些严苛。“孝”与“礼”的关系和界定也是如今对于孔子孝道思想承袭的一个很关键的地方。

《论语》当中的孝道的发展及影响

《论语》当中对孝的阐述为我国的传统美德奠定了基础,孝道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孔子围绕孝展开论述,深化了人们对于孝文化的认识,是一种对孝礼的推行,使给后世在治国齐家上面留下了一个道德参照基础。以孝以仁治国从汉朝以来孝文化开始逐渐走向巅峰,知礼懂孝能够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论语》当中的孝道文化深刻久远对于现今也是有借鉴意义和价值的,首先要赡养尊重孝顺父母,这是我们立身的根本。父母含辛茹苦的将我们养育长大,在正当壮年时期你努力奋斗都是为了我们,辛苦的将我们养大之后,父母变得年迈,生活上难免会有些力不从心,这个时候回报父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孔子提出孝顺父母不仅仅只是物质更是精神上的。在如今随着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温饱不再是一个问题,父母年迈之后都享有一定的医疗保障。对于父母而言其实对于孩子能够给予多少物质上的东西给他们其实真的要求不多,他们更加需要的其实是精神上的慰藉,他们需要的只是子女经常回家看看他们,说几句贴心的话。所以在当今社会孝道中的“赡养”这一项相对而言弱化了,但是更加强调“尊敬”和“色”而“立身”古往今来的父母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正是因为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所以对于孩子的品行,是否能够很好地在社会上面立足就是他们最为关心的。

从现在社会的一个整体态势来看,还有很多啃老族的存在,像是一个寄生虫一样依附于父母生活,不断的去榨取父母的精血,让父母年纪一大把还在为着生计子女发愁。或者是一些年轻人遇见了一点挫折便选择放弃生命,完全忘记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抛弃了自己的赡养职责,是不孝的表现是逃避责任的表现。这是一种忘记了礼法的行为,所以可见学习礼法,体会古人经典当中的内涵是多么的重要。《论语》礼法孝道对于今天的影响也是极为重要的。

《论语》当中除了强调对于生者以礼,侍之以孝之外,对于逝者也要尊重虔诚的缅怀。曾子②在学而篇中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对于逝者要慎重的去对待,要虔诚的去缅怀祖先,人民的道德会变得忠厚。通过祭祀来改善道德风气着实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在祭祀当中不仅仅只是在缅怀先人,更是一种对于孝文化的重温和弘扬,追思的不仅仅是先人更是先人的一种精神,对于后代也是值得学习和敬仰的。也更加有利于形成一种感恩的品质和习惯。

在后世对于《论语》的孝文化发扬过程当中其实有些走偏了,后来孝道变成了一种“愚孝”其实这样也是不好的,“愚孝”其实对于父母而言根本不是孝顺。在孔子的观念里面倡导的是一种合理的孝道,在孔子看来对父母耐心的提出谏言也是一种孝道的体现。父母有了过错,不应该盲目的去选择跟从,也不该去听之任之,任凭父母走向错误的深渊,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作为子女在发现父母的错误之后,应该找对方式方法,心平气和的耐心的去和父母进行沟通,去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父母交换意见,去倾听父母的内心真正的想法以及他们坚持的原因,不能去指责父母,一味地去批评父母不对。在《论语》的里仁篇③当中就明确的指出了为人子女在父母犯错之后,要抱着尊敬的态度去规劝父母的行为,这些都是与后面的愚孝是不一样的。

当然《论语》当中也有一些不太可取的地方,比如它重视礼仪,对于丧礼要求极为繁琐,这对于今天来说是不适用的,而且会有些靡费的成份在里面。祭祀更重要的是去追思怀念,更需要的是心意,而不是去以一些形式化的礼节来彰显孝道,那样就有些本末倒置了。而将祭祀发展成为一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事情去做的话,就更是不利于当今的社会发展了,这些都是要舍弃掉的,只要保留精华的对于我们的成长是有益处的发扬和传承就好了。

《论语》中还将孝界定为“无改于父之道”。孔子认为在父亲活着的时候要去观察他的言行和志向,在父亲时候要继续继承。有点子承父业的意思,但是在当今社会当中多元化发展,个体都是具有差异性的,每个人想要做的事情都不一样,所以这样去界定孝道在当今是不合理的,但是可以理解成为对于父亲优良品质的一种学习和继承。

《论语》当中对于孝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在其中体现了孔子对于孝文化的理解,孝礼的提出无论是在当时的社会还是在现在都是极其具有价值的,不过随着时代的变革许多食物发生了变化,所以对于孝道的界定也不能太多过于的单一,也需要更加多元化的去理解,有选择性的去加以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心去理解当中真正的奥义,然后付诸行动才更加具有意义。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名句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有很多,比如说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由问孝里面,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中孝道的句子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4.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5.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6.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7.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1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

1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12.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先进》)

论语中关于孝敬的名言有哪些

1、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2、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3、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4、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6、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7、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8、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9、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10、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11、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

12、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苏联)高尔基

13、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14、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15、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16、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17、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18、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19、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20、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21、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22、孝敬父母经常能够代替最高贵的感情。

23、尧舜之道,孝悌而已。

24、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

25、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26、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代替的。

27、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第四》。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能够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28、咱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

29、大孝终身慕父母。

29、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曾子说:“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出自(春秋)《礼记》。

30、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31、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32、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说:“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对父母不孝敬。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出自(春秋)《论语•为政第二》。

33、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恶的人。---鲁讯

34、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爱国主义则是放大了的孝心。---戴达菲尔德

35、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父母含辛茹苦的将我们拉扯大,下面是有关孝敬父母的名言,一起来看看吧!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论语中有关孝道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

一、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里仁》

点评:父亲虽然去世了,但父亲在世时的教诲,父亲所坚持的原则,所定下的规矩,还能牢记于心,不轻易改变,这就算已经尽到孝道了。

二、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点评:即使在孔子时代,也有很多人都认为,孝顺父母,就是照顾父母的饮食起居,让父母有吃有喝就行了。但对于犬马,也照样被人养得好好的,如果对父母不恭敬,那养父母和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三、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

点评: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违反父母的意愿,就是尽孝了。孔子的回答,也是因人而异,对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一样。

四、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点评:孟武伯问孔子孝道,孔子说,最能令父母忧愁的事,就是子女生病,所以孝顺父母,就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忧。

五、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点评:子夏问老师什么是孝道。孔子回答说,在饮食起居上侍奉父母,并不困难,最难的是,与父母相处时,心中能够自然和顺,对父母能够和颜悦色,养父母之心。

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点评:这个世界上,最关心牵挂自己的人,就是父母,所以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要轻易出远门。如果有重要的事,必须要出门,那就把家里安排好,做到后顾无忧。

关于孝道方面,《论语》中有哪些经典名句,值得我们学习?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孝道的民族,孝道是一切善心善行的开端和基础,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古人讲“千经万典,孝道为先”,无论哪个学派,无论哪部经典,都是以孝道为根基的,都离不开孝道。同样,作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论语》,在孝道方面,也有很多具体的阐述。下面和大家具体分享几句。

一、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如果想考察一个人是孝还是不孝,从他父亲去世前后的行为中,就可以看出来了。父亲在世时,看看他的人生志向是什么;父亲过世后,再看看他做的又是什么。如果在父亲去世三年之后,他还一如既往,没有改变人生志向,那就说明他是一个孝子了。

为什么呢?如果父母在世,就听父母的话,父母一走,就把父母的话当作耳旁风,统统抛到脑后不管了,这明显是对父母的不尊重,是在糊弄父母,不是真正的孝子。即使父母不在,还能把父母的教导牢记在心中,跟父母在世时一样,这才是真正的孝子。

二、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问孔子为孝之道。孔子说,最令天下父母忧愁的,就是子女生病的时候,相对而言,除此之外,一切都不算个事,都不会令父母忧愁烦恼。所以呢,作为子女,就一定要珍惜自己的身体,注意健康,不要让父母为我们担心忧虑。

孔子说的这句话,只有做过父母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到。俗话说“母子连心”,其实父子也连心,每次孩子生病的时候,是父母最忧愁最难受的时候,父母宁可自己生病受罪,也不忍心看着孩子生病受苦,当时父母心中所想的,就是只要孩子能够健健康康,一切都不重要,一切都可以放弃了。

所以《孝经》上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作为子女,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这才是为父母尽孝的第一步。如果自己三天两头生病住院,即使给父母金山银山,他也吃不香睡不着觉呀!

三、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孔子行孝之道。孔子说:现在行孝的人,认为只要能够在饮食起居上供养父母,就算是行孝了。但是这样真的算是尽孝了吗?

孔子话锋一转,又说道:即使是家里养的犬和马,也能以其体力服侍主人,犬能帮主人看门,马可以帮主人代劳。都属于养人。如果没有恭敬的态度,那做子女的又和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说的这种现象,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更加普遍了。很多人给父母一点钱,供给父母吃喝用住,就觉得已经尽孝了,父母要是唠叨两句,他就不耐烦,甚至还会顶撞父母,给父母脸色看。如果这样的话,那就还不如那些犬马了,那些犬马,有的都知道恭敬主人,不会顶撞主人。

所以现在的很多老人,都喜欢养宠物,除了子女工作忙的原因外,就是因为现在很多的子女,还不如宠物呢,宠物还能哄主人开心,而子女却只会让父母生气,这是为人子女应该反思的。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语句

一、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第一》

就是说无论父母在世还是去世,都要坚守志向,保持言行一致,永远谨记父母的正确教导,这才叫孝。如果父母在世的时候老实听话,父母一去世,就把父母那些教诲忘掉,开始任意妄为了,那就不叫孝了。

二、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第二》

父母在世的时候,要以礼侍奉;在父母去世后,要以礼安葬、祭祀他们,这些礼节是诚敬之心的体现,要认真对待,不可怠慢。

三、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第二》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道,孔子没有正面回答,他说:为人父母最担心的事,就是儿女生病。意思就是说我们要珍惜身体,能够健健康康、平平安安,不让父母担心忧虑,就算是尽孝了,这是最基本的。

四、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

孝养父母,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保障的层次上,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要体谅父母的感受,尊重父母的意愿。不然的话,那就跟养犬马没什么分别了。

五、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第二》

这次是子夏问孝,孔子说孝敬父母最难的地方,就是能够保持对父母的和颜悦色。所以说赡养父母只是应尽的本分,至于孝与不孝,主要还是看对待父母的态度。如果有事情就让年轻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就让老年人享受,这难道就算是尽孝了吗?

六、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第四》

父母也会有犯错的时候,儿女看到父母犯错,应该委婉地劝说。即使父母没有听从我们的意见,也要保持对他们恭恭敬敬,不可有怨恨之心。

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第四》

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们不要随便到处乱跑。如果有事情必须出去,那就一定要告诉父母我们的去处,还有我们要做什么事情,大概什么时候回来,这些都要提前交代清楚,免得父母给我们担心。

八、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第四》

父母逐渐衰老,尽孝时日不多,所以父母的年龄,我们不可不知。一方面我们会为父母的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也会因为父母时日渐少而忧虑,提醒我们要及时尽孝。

九、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第十三》

儿子举报父亲,表面上确实是大义灭亲,但却不符合人情事理。出了事情,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是情理之中,虽然可能不合法律法规,但其中也包含了正直的一面。

十、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第十七》

孔子的学生宰我,名予,觉得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太久了,服丧一年应该就可以了。所以孔子说了上面这段话:

宰我不仁呀!孩子生下来的三年,完全要靠父母养育,三年后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三年的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我难道没有受过父母的三年养育之恩吗?意思就是,宰我这样做,就是忘恩负义的小人,父母养育你三年,有没有嫌太久呢?